华池神水倘若此,圣功合发天人机

华池神水倘若此,圣功合发天人机

诗句读音
圣功合发天人机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六脂
拼音: shèng gōnghé|gě1|4tiān rénjī
华池神水倘若此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拼音: huá chíshén shuǐ3|2ruò cǐ

华池神水倘若此,圣功合发天人机释义

【圣功】谓至圣之功。《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唐玄宗《幸凤泉汤》诗:“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庄生欲蔑圣功,以清虚无累之至为神人,妄矣。”2.谓帝王的功业。《晋书·乐志下》:“肃肃清庙,巍巍圣功。”唐韩愈《平淮西碑序》:“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明李东阳《重谒孝陵有述》诗:“日月无私照,乾坤仰圣功。”3.神灵的功力。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丘处机论海潮》:“大抵海水盈缩,譬乾象纵横耳,於理则无有边际,随风飘荡,莫能定准,何乃昼夜循环,不差度数,亦圣功道力不可思议

【合】《唐韻》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正韻》胡閣切,音盒。《說文》合口也。又《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詩·小雅》妻子好合。又配也。《詩·大雅》天作之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又會也。《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註》合,會也。又聚也。《論語》始有曰:苟合矣。《註》合,聚也。又答也。《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註》合,答也。又閉也。《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註》李奇曰

【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

【天人】1.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庄子·天下》:“不离於宗,谓之天人。”2.天和人。《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宋司马光《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暘,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飢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参见“天人感应”。3.指仙人;神人。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三国志·魏志·曹仁传》:“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

【机】《唐韻》《集韻》《韻會》居履切《正韻》居里切,音几。《說文》木名。《山海經》單狐之山多机木。《郭註》狀如楡,可燒以糞田。又與几通。《易·渙卦》渙奔其机。《註》承物者也。《家語》仰視榱桷,俯察机筵。《註》机作几。又《集韻》居狋切《韻會》居宜切,音饑。亦木名也。又《類篇》牛吠切,音刵。椹也。(機)《唐韻》《韻會》居衣切《集韻》居希切,音幾。《說文》主發謂之機。《書·太甲》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尚書·大傳》捕獸機檻陷。《大學》其機如此。《註》發動所由。《疏》關機也。動於近,成於遠。又星名。《博雅》斗星三爲

【华池】1.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汉王充《论衡·谈天》:“崑崙之高,玉泉、华池,世所共闻,张騫亲行无其实。”《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吕向注:“玄玉、华池,皆神仙之所食也。挹,酌;嗽,饮也。”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三宿神景宫》:“尺宅按来平,华池漱餘浄。”2.景色佳丽的池沼。《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鸡鶩满堂坛兮,鼃黽游乎华池。”王逸注:“华池,芳华之池也。”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诗:“禁外终宴晚,华池物色曛。”3.口的舌下部位。泛指口。《太平御览》卷三六七

【神水】古指有神奇功效的灵水。北周庾信《温汤碑》:“醴泉消疾,闻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咸康之世。”唐韩鄂《岁华纪丽·正月》:“贮神水以效祥。”原注:“﹝《四时纂要》﹞立春日贮水谓之神水。酿酒不坏。”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午中·沥神水》:“《金门岁节》:‘端午日午时有雨,则急斫竹一竿,竹节中必有神水,沥取獭肝为丸,治心腹积聚病。’”2.唾液的别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口津液》:“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典

【倘】《集韻》齒兩切《正韻》昌兩切,音敞。忽止貌。又《集韻》他朗切,湯上聲。義同。又同儻。《莊子·在宥篇》雲將見之,倘然止。

【若此】此,这;这些。《穀梁传·定公四年》:“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若犹‘此’也……连言之则曰‘若此’,或曰‘此若’。”王引之《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若此,将军之所长也。”2.如此,这样。《韩诗外传》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后汉书·刘玄传》:“诸将识非更始声,出皆怨曰:‘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唐牛僧孺《玄怪录·张左》:“薛君曹疏澹若此,何无异人降止?”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