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墟自今古,大块靡封埒

荒墟自今古,大块靡封埒

诗句读音
荒墟自今古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huāngxūzìjīn gǔ
大块靡封埒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十七薛
拼音: dà kuàimífēngliè

荒墟自今古,大块靡封埒释义

【荒】〔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光切,音肓。《說文》蕪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語》田疇荒蕪。《韓詩外傳》四穀不升謂之荒。《爾雅·釋天》果不熟爲荒。又廢也。《書·蔡仲之命》無荒棄朕命。《傳》無廢棄我命。又大也。《詩·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書·益稷》惟荒度土功。《傳》大治度水土之功。又《書·禹貢》五百里荒服。《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又掩也。《詩·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又空也。《吳語》荒成不盟。又蒙也。《禮·喪大記註》在旁曰帷,在上曰荒。又《集韻》同慌。《楚辭·哀郢》

【墟】《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音虛。《說文》大丘也。《禮·檀弓》墟墓之閒,未施哀于民而民哀。又故城。《帝王世紀》瞍妻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得姓姚氏。《左傳·昭七年》謝息遷桃。《註》魯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陶墟,相傳舜所陶處。《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又大壑。《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名曰歸墟。《木華·海賦》南澰朱厓,北灑天墟。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又叶偶舉切,音語。《詩·邶風》升彼墟矣。叶下楚。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今古】与往昔。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宋苏轼《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唐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元赵孟頫《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大块】1.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羣生。”李善注:“大块,谓地也。”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郭沫若《蜩螗集·题关山月画》:“大块无言是我师,陆离生动孰逾之。”2.犹大片。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更使已经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靡】〔古文〕《唐韻》文彼切《廣韻》文被切《集韻》母被切《韻會》母彼切,音骳。《說文》披靡也。《廣韻》偃也。《左傳·莊十年》望其旗靡。《史記·項羽紀》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註》正義曰:靡,言精體低垂。又《玉篇》侈靡,奢侈也。《周禮·地官·司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註》靡,謂侈靡也。《禮·檀弓》若是其靡也。《戰國策》專淫逸侈靡。又《揚子·方言》私小也。秦晉曰靡。《註》靡,細好也。《司馬相如·上林賦》靡曼美色於後。《註》張揖曰:靡,細也。又《爾雅·釋言》靡,無也。《書·咸有一德》命靡常。《詩·邶風》靡日不思

【埒】《唐韻》《正韻》力輟切《集韻》《韻會》龍輟切,音劣。《說文》庳垣也。《世說》晉王淸有馬埒,謂于外作短垣繞之。又《爾雅·釋山》山上有水,埒。《疏》謂山巓之上有停泉名埒。又《釋丘》水潦所還,埒丘。《註》謂丘邊有界埒,水環繞之。埒,小堤也。《列子·湯問篇》終北之山名壷領,頂口有水湧出,名神糞,一源分爲四埒。又畫界分程曰埒。《淮南子·原道訓》聰明不損。而知八絃九野之形埒。又等也。《晉語》叔向,子產,晏嬰之才相等埒。《史記·貨殖傳》程鄭山東遷虜,富埒卓氏。 俗作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