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冢累累人不识,芳草凄凄吐花碧

荒冢累累人不识,芳草凄凄吐花碧

诗句读音
芳草凄凄吐花碧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入二十二昔
拼音: fāng3qī qītǔ|tùhuābì
荒冢累累人不识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huāng zhǒnglěi lěirénbù|fǒushí|zhì

荒冢累累人不识,芳草凄凄吐花碧释义

【芳】《唐韻》《集韻》《正韻》敷方切,音妨。《說文》香草也。《屈原·離騷》雜杜蘅與芳芷。《註》杜蘅、芳芷,皆香草名。又《玉篇》芬芳,香氣貌。《司馬相如·美人賦》芳香芬烈。又《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臭也。《晉書·元帝紀》文景垂仁,傳芳于南頓。又《韻會》州名。地多芳草,置在常芳縣。又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漢有幽州刺史芳垂敷。 《韻學集成》作芳。芳字从屮作屮下方。漢典考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貌也。〕 謹照原文貌改臭。 考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

【凄凄】1.悲伤貌;凄凉貌。《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然。”南朝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悽悽《明月》吹,惻惻《广陵散》。”唐欧阳詹《怀忠赋》:“思悽悽而填臆,泪淫淫以盈目。”明陈汝元《金莲记·同梦》:“休文腰瘦,问飞鸿何方逗留?料空林秋叶悽悽,恨池塘青草悠悠。”清顾炎武《岁暮》诗:“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2.饥病貌。《后汉书·申屠嘉传赞》:“悽悽硕人,陵阿穷退。”李贤注:“悽悽,飢病貌也。”不遑宁处貌。《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悽悽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

【吐】《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又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音兔。《廣韻》歐也。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碧】《廣韻》彼役切《集韻》兵役切《韻會》兵亦切,音筆。《說文》石之靑美者。《山海經》高山多靑碧。《郭註》亦玉類也。今會稽縣東山出碧。《班固·西都賦》珊瑚碧樹。《註》崐崘山有碧樹。《張衡·南都賦》綠碧紫英。《註》碧有縹碧,有綠碧。又《增韻》碧,深靑色。唐官制,八品九品服碧代靑也。又《韻會》竹書紀年:惠成王七年,雨碧於郢。又《度人經·碧落註》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云碧落。又姓。明洪武中訓導碧潭。

【荒冢】见“荒冢”。亦作“荒塚”。荒坟。唐耿湋《晚次昭应》诗:“藤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冢。”清俞樾《茶香室三钞·桃俊》:“余外家乃临平姚氏,曾有诗云:外家荒冢姚司命。”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然而他们还是一看见堂客的手帕或者姨太太的荒塚就要做诗。”许地山《空山灵雨·银翎底使命》:“﹝你﹞必得前来,不然,就见我不着;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冢中读我的名字了。”

【累累】1.屡屡;多次。《穀梁传·哀公十三年》:“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唐韩愈《送孟秀才序》:“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荆,累累见孟氏子焉。”《水浒传》第六六回:“此是梁山泊万千之幸,比及兄长卧病之时,小生累累使人去大名探听消息。”2.(累,今读léi)重迭。唐张祜《游天台山》诗:“羣峯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何其芳《画梦录·岩》:“但是我不愿再往前走了,乱石累累。”3.(累,今读léi)连续不断貌;连接成串。汉焦赣《易林·泰之小过》:“桃李花实,累累日息,长大成熟,甘美可食。”《汉书·五行志下之下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