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蒲扫韶石,桑柘满黄冈

萑蒲扫韶石,桑柘满黄冈

诗句读音
萑蒲扫韶石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huán púsǎo|sàosháo shí
桑柘满黄冈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āng zhèmǎnhuánggāng

萑蒲扫韶石,桑柘满黄冈释义

【萑蒲】1.两种芦类植物。《左传·昭公二十年》:“泽之萑蒲,舟鮫守之。”杨伯峻注:“萑蒲即芦苇之类。”明朱朝瑛《感怀》诗:“小鸟巢萑蒲,依然得其所。”刘师培《论中国古代财政国有之弊》:“而春秋之时齐以衡麓守山林之木,即萑蒲、薪蒸,盐蜃亦守以舟鮫、虞候、祈望之官。”2.因盗贼常聚集于萑蒲所生之地,故亦用以指盗贼出没之处。《陈书·留异传》:“萑蒲小盗,共肆贪残。”《旧唐书·高骈传》:“况自萑蒲盗起,朝廷徵用至多,上至帅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用此为谋,安能办事?”明吕坤《盗对》:“一日,﹝强恕子﹞执劫杀者於

【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老切,音嫂。弃也,拚除也。《詩·大雅》洒掃廷內。又鬧掃,髻名。《三夢記》鬧掃,猶盤雅墮馬之類也。唐詩云:還梳鬧掃學宮妝。又《唐韻》《廣韻》蘇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到切,音譟。義同。《論語》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 本作埽。又與騷通。別詳土部,馬部。

【韶石】山岩名。在广东省曲江县(旧属韶州)。传说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闕,名曰韶石。”唐韩愈《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暂欲繫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宋王安石《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楼臺飞半空,秀气槃韶石。”

【桑柘】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元张养浩《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清周亮工《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2.指农桑之事。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清黄宗羲《郑兰生八十寿序》:“先生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典

【满】〔古文〕《唐韻》《正韻》莫旱切《集韻》母伴切,音懣。《說文》盈溢也。《書·大禹謨》不自滿假。《傳》滿謂盈實。《正義》滿以器喩,故爲盈實。《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爲,命曰土滿。人衆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又姓,晉滿奮。又《集韻》莫困切,音悶。同懣。《說文》煩也。或省作滿。《前漢·霍光傳》憂滿不食。又《韻補》叶美辨切,音免。《蘇軾詩》南都從事亦學道,不恤枯腸誇腦滿。問羊他日到金華,應時相將遊閬苑。又、満、。

【黄】〔古文〕《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又《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又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又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又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又縣名。《

【冈】〔古文〕《廣韻》古郎切《集韻》《韻會》居郎切,音剛。《說文》岡,山脊也。从网从山,取上銳下廣形。《爾雅·釋山》山脊岡。《詩·周南》陟彼高岡。《小雅》如岡如陵。《五代史·唐紀》李克用破孟方立於郉州,還軍置酒三垂岡。又《韻會》通作阬。《前漢·揚雄傳》衆軍於東阬。《註》阬,讀作岡。 《韻會》說文本从山,俗又加山作崗,非。 《集韻》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