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诘神光勿得心,忽然解悟方担荷
诗句 | 读音 |
---|---|
徽诘神光勿得心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huījié|jíshén guāngwùdé xīn |
忽然解悟方担荷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hū ránjiě|jiè|xièwùfāngdān hé |
徽诘神光勿得心,忽然解悟方担荷释义
【徽】〔古文〕《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音揮。《說文》衺幅也。又《爾雅·釋詁》善也。《疏》徽者,美善也。《書·舜典》愼徽五典。《詩·小雅》君子有徽猷。又太姒嗣徽音。又《正字通》琴節曰徽。《前漢·揚雄傳》高張急徽。《註》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嵆康·琴賦》徽以鍾山之玉。《註》以玉爲徽也。又《說文》三糾繩也。《玉篇》徽,大索也。《易·坎卦》繫用徽纆。《揚雄·解嘲》折脅拉髂,免於徽索。又徽嫿,奔馳貌。《馬融·廣成頌》徽嫿霍奕,別騖分奔。又州名。《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爲徽州。又與幑通。幟也。《
【诘】《唐韻》去吉切《集韻》喫吉切,音蛣。《說文》問也。《廣雅》讓也,責也。《玉篇》治也,譴也,問罪也。《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傳》治也。《禮·月令》詰誅暴慢。《註》謂問其罪,窮治之也。《老子·道德經》此三者,不可致詰。《註》問也。《史記·平津侯傳》汲黯庭詰弘。《註》責讓也。又《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典,以詰邦國。《註》詰,猶禁也。又《秋官·大司》佐王邦國,詰四方。《註》詰,謹也。又詰屈。《晉書·衞恆傳》字勢云:硏桑不能數其詰屈。又《小爾雅》詰朝,明旦也。《左傳·僖二十七年》詰朝相見。《說文長箋》本作喆朝。
【神光】神异的灵光。《楚辞·王逸<九思·哀岁>》:“神光兮熲熲,鬼火兮荧荧。”原注:“神光,山川之精能为光者也。”《汉书·郊祀志下》:“西河筑世宗庙,神光兴於殿旁,有鸟如白鹤,前赤后青。”宋苏轼《谷庵铭》:“谷庵之中空无物,非独无应亦无答,洞然神光照毫髮。”明唐顺之《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见,天语帝亲闻。”刘大白《爱》诗:“如其你愿长住在我底爱里,我用我满心的爱底神光,笼罩着你。”2.精神;神采。《素问·本病论》:“神既失守,神光不聚。”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音物。《說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集韻》或作。又通作物。《周禮·春官·司常》九旗雜帛爲物。又《玉篇》非也。《廣韻》無也。《增韻》毋也。《韻會》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爲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義。《論語》非禮勿視。《朱註》勿者,禁止之辭。又《韻會》愨愛貌。《禮·祭義》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註》猶勉勉也。又《六書正譌》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後人加牛以別之。又《顏氏家訓篇》書翰稱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及
【得心】心。汉焦赣《易林·随之萃》:“得心懽忻,和悦相乐。”汉
【忽然】1.不经心,忽略。《墨子·天志上》:“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人情不能无懈怠,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其为害深矣。”《汉书·刘向传》:“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2.俄顷,一会儿。《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清张岱《西湖梦寻·灵隐寺》:“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餘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廪,斗斛无声,忽然竟去。”3.突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悉
【解】《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皆上聲。《說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又《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餘傳》今獨王,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又《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
【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誤。《說文》覺也。从心吾聲。《困知記》無所覺之謂迷,有所覺之謂悟。又啓發人曰悟。《崔駟達旨》唐睢華顚以悟秦。又通作寤。《史記·項羽傳贊》尙不覺悟。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担荷】1.肩挑背负。《管子·小匡》:“今夫商羣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輅马,以周四方。”2.引申为担负的重物。汉严忌《哀时命》:“负担荷以丈尺兮,欲伸腰而不可得。”3.承当。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女子为天生之人,即当同担荷天下之事者也。”4.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明李贽《复周柳塘书》:“若特地出来,要扶纲常,立人极,继往古,开群蒙,有如许担荷,则一言之失,乃四海之所观听,一行之谬,乃后生小子之所效尤,岂易放过乎?”郭沫若《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