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尚未迁乔者,羽翮摧残更叹衰
诗句 | 读音 |
---|---|
回看尚未迁乔者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五馬 拼音: huíkàn|kānshàngwèiqiān qiáozhě |
羽翮摧残更叹衰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yǔ hécuī cángēng|gèngtànshuāi|cuī |
回看尚未迁乔者,羽翮摧残更叹衰释义
【回】《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又《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又《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又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迁乔】1.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谓鸟从低处迁往高处。南朝梁刘孝绰《咏百舌》:“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唐李峤《莺》诗:“写囀清弦里,迁乔暗木中。”唐孙昌胤《清明》诗:“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2.比喻人的地位上升。晋桓温《荐谯元彦表》:“中华有顾瞻之哀,幽谷无迁乔之望。”《陈书·陈宝应传》:“起家临郡,兼昼绣之荣;裂地置州,假藩麾之盛。自谷迁乔,孰復为拟?”唐卢肇《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诗:“忽忝专城奉六条,自怜出谷屡迁乔。”明顾大典《青衫记·坐湿青衫》:“教坊中声名久标,便于归
【者】《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音赭。《說文》別事詞也。从白聲。,古文旅字。《韻會》今作者。《玉篇》語助也。《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又《韻補》叶掌與切。《史記·秦始皇紀》人迹所至,無不臣者。《註》索隱曰:者,協音渚。《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韻會》者,古文渚字,故从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爲語助。又叶阻可切。《繆襲·挽
【羽翮】1.指鸟羽。翮,羽轴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徵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郑玄注:“翮,羽本。”《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2.指翅膀。南朝梁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相顾无羽翮,何由总奋飞。”唐杜甫《独坐》诗:“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若把他的光芒万丈飞翔上腾的羽翮,拘限于狭隘的唯知论者的公式的樊笼中,决不能得到他那真正的概念。”3.泛指鸟类。《史记·乐书》:“羽翮奋,角觡生。
【摧残】毁损,使残败。汉张衡《西京赋》:“梗林为之靡拉,朴丛为之摧残。”唐寒山《诗》之一九一:“昨见河边树,摧残不可论。”明唐顺之《公移》:“据该道报称:刘庄一场,将次成巢,贼虽摧残已甚,而蹢躅可虞。”清汪懋麟《春夜雨中即事》诗之一:“絃管声中夜漏迟,满天风雨不曾知。梨花一树摧残了,可惜将开未放时。”沈从文《会明》:“一切的风雨寒暑,不能摧残它。”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叹】《龍龕》音以。又《川韻》作又字。(嘆)〔古文〕《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音炭。《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又《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音灘。義同。《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又《大雅》而無永嘆。《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又叶他絹切,音。《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又叶他涓切,音天。《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zdic&
【衰】〔古文〕《唐韻》所危切《集韻》雙隹切,音。小也,減也,殺也。《類篇》浸微也。《韻會》弱也,耗也。又《集韻》初危切,音夂。《玉篇》等衰也。《齊語》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又《集韻》倉回切,音崔。《類篇》同縗,喪服也。《禮·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齊衰惡筓以終喪。又邑名。《晉語》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註》三者皆晉邑。又《集韻》蓑本字。《說文》艸雨衣。秦謂之萆。《詩·小雅》何衰何笠。《石經》作蓑。又《韻補》所類切,音帨。《東方朔·七諫》駑駿雜而不分兮,服疲牛而驂驥。年滔滔而日遠兮,壽冉冉而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