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涵虚云漾漾,山腰藏景石珑珑
诗句 | 读音 |
---|---|
湖面涵虚云漾漾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húmiànhán xūyúnyàng yàng |
山腰藏景石珑珑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hān yāocáng|zàngjǐng|yǐngshí|dànlóng lóng |
湖面涵虚云漾漾,山腰藏景石珑珑释义
【湖】《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胡。《說文》大陂也。《周禮·夏官·職方氏》楊州,其浸五湖。《水經注》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貴湖,上湖,滆湖。又水名。《水經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州名。《廣輿記》屬浙江,吳曰吳興,隋唐曰湖州,今爲湖州府。
【涵虚】指水映天空。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明王宠《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孕化晨阳吐,涵虚宵象悬。”明夏完淳《观涛》诗:“涵虚万顷皆一色,水面隐隐鮫人啼。”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漾漾】闪耀貌。唐皇甫曾《山下泉》诗:“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唐许浑《春望思旧游》诗:“花光晴漾漾,山色昼峨峨。”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寒波漾漾,芳心脉脉。”2.飘荡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便觉身如一叶,随风漾漾欲飞。”典
【山腰】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北周庾信《枯树赋》:“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唐白居易《残暑招客》诗:“云截山腰断,风驱雨脚迴。”《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一句话未完,只听得山腰里吱的一声骲头响箭,一直射在半空里去。”闻一多《初夏一夜的印象》诗:“贴在山腰下佝偻得可怕的老柏,拿着黑疲的拳头硬和太空挑衅。”漢
【藏】〔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又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
【石】〔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又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又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又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又量名。十斗
【珑珑】南朝梁孔翁归《相和歌辞·长门怨》:“雷声听隐隐,车响絶瓏瓏。”唐韩愈《感春》诗之一:“亹亹新叶大,瓏瓏晚花乾。”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瓏瓏,花落声。”宋梅尧臣《高车再过谢永叔》诗:“復闻传呼公又至,黄金络马声瓏瓏。”元周伯琦《诈马行》:“鈳膺障颅鞶镜丛,星铃綵校声瓏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