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旗焰焰烧刊垠,蒺藜满道风扬尘

火旗焰焰烧刊垠,蒺藜满道风扬尘

诗句读音
火旗焰焰烧刊垠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huǒ qíyàn yànshāokānyín
蒺藜满道风扬尘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í límǎndào fēngyáng chén

火旗焰焰烧刊垠,蒺藜满道风扬尘释义

【火旗】“火旂”。红旗,朱旗。唐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火旗还锦缆,白马出江城。”仇兆鳌注:“朱旗,红旗也,诸侯所建。《考工记》:‘龙旂九旒,以象大火。鸟旟七旒,以象鶉火。’”唐李贺《吕将军歌》:“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王琦汇解:“火旗,旗之红者。”唐雍裕之《四色》诗:“劳魴莲渚内,汗马火旂间。”2.喻指炎热的云层。唐王毂《苦热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焰焰】亦作“燄燄”。1.火苗初起貌。《书·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絶。”《孔子家语·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宋司马光《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夫炎炎不絶,焰焰奈何!当事之微,治之易耳;时至不为,祸如发机。”明方孝孺《过宁陵县学》诗:“滔滔未有艾,燄燄安所从?”2.火焰炽烈貌。北周庾信《灯赋》:“辉煇朱烬,焰焰红荣。”唐元稹《董逃行》:“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鏗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吓杀员外,慌忙走来时,只见焰焰地烧

【烧】《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尸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刊】《唐韻》苦寒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寒切,看平聲。《說文》剟也,从刀干聲。《廣韻》削也。又斫也。《周禮·秋官·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註》謂斫去次地之皮。又通栞。《前漢·地理志》隨山栞木。《註》師古曰:栞,古刋字。斫其木也。又《韻補》叶丘虔切,音愆。《曹子建·怨歌行》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又叶古案切,音旰。《揚雄·酈商銘》橫恥愧景,刎頸自獻。金紫褒表,萬世不刋。章樵讀。又刻也。《晉書·孫綽傳》必須綽爲文,然後刋石焉。《王儉褚淵》刋玄石以表德。《字彙》楊愼曰:劉歆答揚雄

【垠】〔古文〕《唐韻》語巾切《集韻》魚巾切《韻會》疑巾切,音銀。地埒也,岸也。《爾雅·釋地》九天之際曰九垠。《楚辭·遠遊》逴絕垠乎寒門。《註》北極之門。《淮南子·天文訓》氣有漢垠。《揚雄·甘泉賦》漂龍淵而還九垠兮,窺地底而上回。又天閒決兮地垠開。又《集韻》魚斤切《韻會》疑斤切,音。義同。又與圻通。見圻字註。又《集韻》五斤切,音痕。《博雅》崖也。亦作沂。又古恨切,音艮。土有起跡。又通作銀,界限也。又叶五堅切,音姸。《楚辭·遠遊》道可受兮而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按叶音宜,歸本韻,傳在先韻,言在元韻,《字彙

【蒺藜】本植物。茎平铺在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蒺藜。《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採其叶,秋得其刺焉。”《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海马周三这班人,不过同人身上的一块顽癣,良田里的一株蒺藜,也值得大作不成?”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更远的地里,已经生满蒺藜了。”2.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地面,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状相似,故名。《六韬·军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

【满】〔古文〕《唐韻》《正韻》莫旱切《集韻》母伴切,音懣。《說文》盈溢也。《書·大禹謨》不自滿假。《傳》滿謂盈實。《正義》滿以器喩,故爲盈實。《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爲,命曰土滿。人衆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又姓,晉滿奮。又《集韻》莫困切,音悶。同懣。《說文》煩也。或省作滿。《前漢·霍光傳》憂滿不食。又《韻補》叶美辨切,音免。《蘇軾詩》南都從事亦學道,不恤枯腸誇腦滿。問羊他日到金華,應時相將遊閬苑。又、満、。

【道风】道德风操。南朝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序》:“於昔安公,道风允被。”南朝梁武帝《罢凤凰御书诏》:“朕君临南面,道风盖闕,嘉祥时至,为媿已多。”宋宋祁《赐皇弟允迪让恩命不允批答》:“朝涣既颁,何执常谦,欲遂素守,道风虽亮,允令难稽。”2.谓超凡脱俗的风貌。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三·慧持》:“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予坐客未识司直者,见其蓬髩电目,面作松鳞,癭处頷左……已而道风披扬,绪论亹出。”3.谓诸凡道家之教义及其生活实践等。南朝宋朱广之《谘顾道士<夷夏论>书》:“僕夙

【扬尘】尘土。战国楚宋玉《风赋》:“夫庶人之风,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鬱烦寃。”汉王粲《杂诗》:“风飇扬尘起,白日忽已冥。”《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乡中父老,扬尘遮道,奉觴进酒,效汉高祖还沛之事。”刘白羽《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第三封》:“地面在你底下扬尘,桥在发吼。”2.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於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復扬尘也。’”后用为世事变迁之典。宋陆游《护国天王院过之有感》诗:“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