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散漫皆游去,一半掉尾潜菰蒲
诗句 | 读音 |
---|---|
一半掉尾潜菰蒲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ībàndiào wěiqiángū pú |
忽然散漫皆游去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八語 拼音: hū ránsǎn mànjiēyóuqù |
忽然散漫皆游去,一半掉尾潜菰蒲释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半】《唐韻》《集韻》《韻會》博漫切,般去聲。《說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易·繫辭》思過半矣。《禮·學記》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韓非子·內儲篇》疑也者,以爲可者半,不可者半。又《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泮。大片也。《前漢·李陵傳》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註》師古曰:半,讀曰判。判,大片也。又《韻補》叶眠切,音鞭。《道藏謌》遊雲落太陽,颰景凌三天。千秋似淸旦,萬歲猶日半。
【掉尾】摇尾。《淮南子·精神训》:“我受命於天……视龙犹蝘蜒,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清吴伟业《松鼠》诗:“寻绳透帘幕,掉尾来几席。”2.犹言煞尾。夏衍《观剧偶感》:“感谢默默地在冬天准备了这绚烂的剧目的朋友们,三月,春的剧坛该还有一次掉尾的活跃吧。”典
【潜】《字彙》俗潛字。(潛)《唐韻》昨鹽切《集韻》《韻會》《正韻》慈鹽切,音。《說文》涉水也。《揚子·方言》潛涵,沉也。又游也。《註》潛行水中,亦曰游。又藏也。《易·乾卦》陽氣潛藏。又《爾雅·釋言》潛,深也。《詩·小雅》潛雖伏矣。又漢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書·禹貢》沱潛旣道。又丘名。《爾雅·釋丘》晉有潛丘。又地名。《春秋·隱二年》公會戎于潛。又邑名。《史記·楚世家》吳取楚之六潛。又潛江,縣名。《廣輿記》屬安陸府。又牛名。《酉陽雜俎》句漏縣大江中有潛牛。又姓。宋安撫使潛說友。又《小爾雅》
【菰蒲】菰和蒲。南朝宋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宋张元干《念奴娇》词:“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向断桥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鲁迅《集外集拾遗·<无题>诗》:“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2.借指湖泽。南唐张泌《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明孙蕡《湖州乐》诗:“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时隔花闻笑语。”清金农《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汉
【忽然】1.不经心,忽略。《墨子·天志上》:“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人情不能无懈怠,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其为害深矣。”《汉书·刘向传》:“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2.俄顷,一会儿。《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清张岱《西湖梦寻·灵隐寺》:“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餘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廪,斗斛无声,忽然竟去。”3.突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悉
【散漫】四散;遍布。南朝宋谢惠连《雪赋》:“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2.零星,零碎。唐蒋防《秋稼如云》诗:“葱蘢初蔽野,散漫正盈畴。”宋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散漫江淮。”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及隋开皇中,其教遂入于中国,散漫於天下。”3.无拘无束;任意随便。唐李白《怀仙歌》:“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可成是散漫惯了的人,银子到手,思量经营那一桩?”梁斌《播火记》四十:“准备长期打游击,和家里过庄稼日子不一样,不要散漫,要随时准备战斗。
【皆】《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又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游】〔古文〕汓《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猷。水名。《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又浮行也。《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詩·秦風》遡游從之。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註》游,離宮也。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又玩物適情之意。《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又閒曠也。《禮·王制》無游民。又自適貌。《詩·小雅》愼爾優游。又枝葉扶疏貌。《詩·鄭風》隰有游龍。《傳》龍紅草也。《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