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岸炎天迷雪岭,居人晴日骇雷声

夹岸炎天迷雪岭,居人晴日骇雷声

诗句读音
夹岸炎天迷雪岭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jiā ànyán tiānmíxuě lǐng
居人晴日骇雷声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jū rénqíng4hàiléishēng

夹岸炎天迷雪岭,居人晴日骇雷声释义

【夹岸】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繽纷。”唐杜牧《隋堤柳》诗:“夹岸垂杨三百里,祇应图画最相宜。”许地山《桥边》:“夹岸遍是桃林:桃实、桃叶映入水中,更显出溪边底静谧。”

【炎天】1.夏天;炎热的天气。南朝宋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尘纷。”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明高启《答宗人廉夜饮王氏池亭见怀》诗:“遥闻池上酌,凉夜失炎天。”闻一多《给家人书》:“在海外读两君评论……如在蒸热的炎天得饮两杯清水。”2.指南方。《吕氏春秋·有始》:“南方曰炎天。”高诱注:“南方五月建午,炎之中也。火曰炎上,故曰炎天。”《淮南子·天文训》:“南方曰炎天。”3.传说中的炎火之山。《后汉书·张衡传》:“躋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李贤注引《神异经

【迷】《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雪岭】积雪的山岭。唐卢纶《从军行》:“雪岭无人跡,冰河足雁声。”唐慧净《杂言》诗:“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碧野《在风雪边境的路上》:“太阳在帕米尔的冰山雪岭上闪耀,四周是一片刺眼的白光。”2.佛教圣地或僧侣住地。唐鲍溶《怀惠明禅师》诗:“雪岭无人又问来,十年夏腊平安否?”参见“雪山”。3.即今四川岷山。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叶葱奇疏注:“雪岭,即指此雪山,即今岷山。”借指四川境内。唐杜甫《对雨》诗:“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仇兆鳌注:“鹤曰:‘《九域志》

【居人】。《诗·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南朝梁江淹《别赋》:“居人愁卧,怳若有亡。”唐罗邺《早发宜陵即事》诗:“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清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行子谁停轡,居人尚掩闺。”2.居民。《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二十二年﹞九月戊辰……地震裂。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旧唐书·食货志上》:“赞请税京师居人屋宅。”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断肠草》:“而身自走通衢,呼集居人。”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近来謡言大炽,四近居人,大抵迁徙。”

【晴】《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慈盈切,音情。夝或作晴暒。《玉篇》雨止也,晴明也,無雲也。《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又《韻補》叶慈良切。《張籍·祭韓愈詩》公因同歸還,居處各一方。中秋十六夜,魄圓天差晴。又《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註》今俗作晴,非。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骇】《唐韻》侯楷切《集韻》《韻會》《正韻》下楷切,音蟹。《玉篇》驚起也。《公羊傳·哀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莊子·大宗師》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註》以變化爲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又《集韻》與駴同。《周禮·夏官·大司馬》鼓皆駴。《釋文》駴本亦作駭。《王粲·英雄記》整兵駭鼓。又散也。《陸機詩》三后始基,世武丕承,協風旁駭,天晷仰澄。《註》言和風遠馳四方也。又水名。《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一曰徒駭。《疏》禹疏九河以徒衆起,故云徒駭。又人名。《春秋·隱二年》無駭帥師入極。又叶許己切,音喜。

【雷】〔古文〕靁《唐韻》魯回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回切,音罍。《說文》本作靁。隂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聲。象回轉形。《易·說卦》震爲雷。《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又《禮·曲禮》毋雷同。《註》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又《司馬相如·大人賦》左冥而右黔雷。《註》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又《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註》雷鼓,八面鼓也。又《韻會》雷門,會稽城門,有大鼓,聲聞百里。《前漢·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又《南部新書》胡琴,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又山名。《書·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