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点诗篇方细读,忽传新渥照澄江
诗句 | 读音 |
---|---|
忽传新渥照澄江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hūchuán|zhuànxīn wòzhàochéng jiāng |
检点诗篇方细读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jiǎn diǎnshī piānfāngxìdú|dòu |
检点诗篇方细读,忽传新渥照澄江释义
【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
【传】《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又丁戀反。又《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又《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又《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又《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又《說文》遽也
【新渥】新的恩惠。唐杜甫《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高名入竹帛,新渥照乾坤。”宋苏轼《谢宣召入院表》:“玉堂赐篆,仰淳化之弥文;寳带重金,佩元丰之新渥。”
【澄江】清澈的江水。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宋柳永《轮台子》词:“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2.水名。在海南岛上。有二源:一出琼山县西石山,叫内澄江;一出琼山县虎村岭,叫外澄江。二水在澄迈县南汇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六·琼州府》:“澄江在县东,源出山谷间,下流达新安江。”3.江苏省江阴市的别称。古长江流到这里,江面骤宽,流缓沙沉,故有此称。宋俞巨源《<江阴县志>序》:“大江自京口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澄江之区。”宋元时城内置澄
【检点】查点。唐方干《赠山阴崔明府》诗:“压酒晒书犹检点,修琴取药似交关。”明沉锺鹤《虞美人·春雨》词:“桃花和泪湿臙脂。检点残红一半未开时。”茅盾《过年》:“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2.约束;慎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萧秀才因一时无心失误上,白送了一个状元。世人做事决不可不检点!”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行文时说话偶有不检点之处,我也希望他不至于见怪。”3.太平天囯前期第七等官阶,为朝内官。后期封赏转滥,降为卑官。罗尔纲《太平天囯史稿·官制志·总说》:“朝内官职丞相最高
【诗篇】总称。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清黄遵宪《杂感》诗:“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巴金《随想录》二四:“诗人可能把他火热的感情写成动人的诗篇。”2.比喻生动而有诗意的事物。魏巍《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历史上确实是一首壮丽动人的、青春的诗篇。”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细】《廣韻》蘇計切《集韻》《正韻》思計切,音壻。《說文》作。微也。《類篇》隷作細。《玉篇》小也。《書·旅獒》不矜細行。《註》輕忽小物。《左傳·襄二十九年》其細已甚。《註》譏其煩碎。又《北史·源思禮傳》何必大子細也。
【读】《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獨。《說文》誦書也。《徐鍇曰》讀猶瀆也。若四瀆之引水也。《詩·鄘風》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毛傳》抽也。《鄭箋》抽猶出也。《朱傳》誦言也。《禮·文王世子》冬讀書,典書者詔之。又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孝經緯》云:祝融之樂曰《屬讀》。又曲名。《唐書·禮樂志》《讀曲》,宋人爲彭城王義康作也。又官名。《唐書·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有侍讀學士,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又姓,見《姓苑》。又《集韻》《韻會》大透切,音豆。義同。《周禮·天官·宮正註》鄭司農讀火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