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潮默应鳗岫溢,铁锁自脱梅梁还

江潮默应鳗岫溢,铁锁自脱梅梁还

诗句读音
江潮默应鳗岫溢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入五質
拼音: jiāng cháomò1|4mánxiùyì
铁锁自脱梅梁还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tiěsuǒzì tuōméi liánghuán|hái

江潮默应鳗岫溢,铁锁自脱梅梁还释义

【江潮】江河下游的潮汐现象。因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致使水位定时涨落。亦泛指江河中的波涛。唐刘长卿《饯王相公出牧括州》诗:“江潮淼淼连天远,旌旆悠悠上岭翻。”宋张先《浣溪沙》词:“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橈,几时期信似江潮?”郁达夫《采石矶》:“﹝他﹞心里的一种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来。”

【默】《唐韻》亡北切《集韻》《韻會》《正韻》密北切,音墨。《說文》犬暫逐人也。又《廣韻》黑也。又靜也,幽也,不語也。《易·繫辭》君子之道,或默或語。《書·說命》恭默思道。又姓。《姓譜》明有默思道。又或作嘿。《前漢·成帝紀》臨朝淵嘿。又或作墨。《前漢·竇嬰傳》墨墨不得志。又或作。《前漢·東方朔傳》吳王然。又叶莫卜切,音木。《楚辭·九章》眴兮杳杳,孔靜幽默。鬱結紆軫兮,離慜而長鞠。 通作繆脉脈。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鳗】《唐韻》母官切《集韻》《韻會》謨官切,音瞞。《說文》魚也。《廣韻》鰻鯠,魚也。《本草》鰻鱺似鱓而腹大。又《通雅》桂林有石鰻,出洞穴,性涼。又《廣韻》《集韻》無販切,音萬。義同。

【溢】《唐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音逸。《說文》器滿也。《爾雅·釋詁》溢,盈也。《孝經·諸侯章》滿而不溢。又《爾雅·釋詁》溢,靜也。《疏》盈溢者宜靜。又愼也。舍人曰:溢行之愼。又洋溢也。《中庸》洋溢乎中國。又匹溢,聲四散也。《王褒·洞簫賦》龢紛離其匹溢。又《儀禮·喪服》朝一溢米。《註》二十四兩曰溢,爲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又《孔叢子·雜訓》兩手曰掬,一手曰溢。又同鎰。《荀子·儒效篇》藏千溢之寶。又通佾。《前漢·郊祀歌》千童羅舞成八溢。《註》溢,與佾同。列也。又《集韻》食質切,音實。《儀禮》一

【铁】〔古文〕銕《唐韻》天結切《集韻》《韻會》《正韻》他結切,天入聲。《說文》黑金也。《書·禹貢》厥貢璆鐵銀鏤砮磬。《史記·貨殖傳》邯鄲郭縱以冶鐵成業,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冶鐵富魯人,曹邴氏亦然。《江淹·銅劒讚序》古以銅爲兵,至於秦時,攻爭紛亂,兵革互興,銅旣不克給,故以鐵足之。又黃鐵,銅也。《書·呂·其罰百鍰傳》鍰,黃鐵也。《疏》古者金銀銅鐵,總號爲金,此傳言黃鐵,舜典傳言黃金,皆是今之銅也。古人贖罪,悉皆用銅,而傳或稱黃金,或言黃鐵,謂銅爲金爲鐵耳。又《禮·月令》孟冬駕鐵驪。《註》鐵驪,色如鐵。《詩·秦風》

【锁】《唐韻》《正韻》蘇果切《集韻》《韻會》損果切,音瑣。《說文》鐵鎖,門鍵也。《集韻》鋃鐺也。《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註》琅當,長鏁也。《班固·敘傳》繫名聲之韁鎖。《抱朴子·逸民卷》屈龍淵爲錐鎖之用。又《正字通》鎖子甲,五環相互,一環受鏃,諸環拱護,故箭不能入。《杜甫詩》雨拋金鎖甲。 《集韻》或作鏁。

【自脱】犹自免;自行解脱。《汉书·萧育传》:“君课第六,裁自脱,何暇欲为左右言。”《后汉书·方术传上·任文公》:“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唐司空图《泽州灵泉院记》:“以此,沦陷死生之域,歷劫不能自脱,其苦何如哉。”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其言象计谋杀舜,及舜所以自脱者颇合於《孟子》。”

【梅梁】1.指会稽(今浙江绍兴)庙原的大梁。《太平御览》卷九七○引汉应劭《风俗通》:“夏禹庙中有梅梁,忽一春生枝叶。”唐徐浩《谒禹庙》诗:“梅梁今不坏,松祏古仍留。”宋晁补之《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诗:“曷不南游观禹穴,梅梁鏁涩萍满皮,神物变化当若斯。”清钱泳《履园丛话·考索·梅梁》:“禹庙梅梁,为词林典故,由来久矣。余甚疑之,意以为梅树屈曲,岂能为栋梁乎……偶閲《説文》‘梅’字注曰:‘楠也,莫杯切。’乃知此梁是楠木也。”2.泛指宫殿的大梁。唐沉佺期《七夕曝衣篇》诗:“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还】《篇海類編》音浮。又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又《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又《灌嬰傳》還定三秦。又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又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