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韩寔并驾,寂默苦同调
江韩寔并驾,寂默苦同调释义
【江】《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
【韩】《唐韻》《集韻》胡安切《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說文》井垣也。从韋,取其帀也。幹聲。又國名。《詩·大雅·韓奕箋》韓,姬姓之國也,後爲晉所滅,故大夫韓氏以爲邑名。《左傳·桓三年》韓萬御戎。《韻會》曲沃桓公之子萬,食邑于韓,後分晉爲國。又三韓,國名,辰韓,弁韓,馬韓也。見《後漢·東夷傳》。又《廣韻》姓也。《韻會》秦滅韓,以國爲氏。又叶胡千切,音焉。《孫楚·白起贊》神機電斷,氣齊卒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 《說文》本作。《集韻》亦作榦幹。漢典考證:〔又三韓,國名,辰韓,示韓,馬韓也。見《後漢·光武紀》。〕
【寔】《集韻》《韻會》丞職切,音室。《說文》止也。《徐曰》寔如此,止如此也。又是也。《詩·大雅》實墉實壑。《註》實當作寔。寔,是也。 《增韻》《正韻》與實通。《韻會》以通爲誤。
【驾】〔古文〕《唐韻》古訝切《集韻》《韻會》居迓切《正韻》居亞切,音嫁。《說文》馬在軛中。又馭也。《禮·曲禮》君車將駕。《正字通》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又車乗也。漢制,六駕屬車八十一乗。《後漢·輿服志》天子出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又別駕,官名。《通典》漢別駕,從事史一人,刺史行部別乗一乗傳車,故稱曰別駕。唐攺郡丞爲別駕,德宗時復省,今府通判是也。又具車馬曰駕。《前漢·高帝紀》詔賢士大夫能從我游者,郡守身勸爲之駕,遣詣丞相。又騰駕也。《揚子·法言》仲尼駕說者也。如將復駕其所說,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註》仲
【寂默】静默不语;不出声音。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唐韩愈《遣兴联句》:“独居久寂默,相顾聊慨慷。”宋叶适《赵孺人墓铭》:“是年八九月,﹝赵孺人﹞有上气疾,医每煑药,輒静定寂默,药不果进。”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守陴静坐,徐城莫测;鷄犬无声,顺昌逐北。巷断夜行,刁斗寂默。譁则易惊,静无不克。”2.安静,清静。唐元稹《解秋》诗之五:“夜闲心寂默,涧庭无垢氛。”典
【苦】《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又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又《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又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又《類篇》急也。又《博雅》悵也。又《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又去聲。《正韻》苦故切
【同调】相同,比喻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张。《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李善注:“调,犹运也。谓音声之和也。”唐杜甫《徒步归行》:“人生交契无老少,论心何必先同调。”宋秦观《寄陈季常》诗:“揭竿趣灌瀆,与尔不同调。”2.喻指志趣或主张一致的人。清顾炎武《寄张文学弨时淮上有筑堤之役》诗:“愁絶无同调,蓬飘久索居。”吴组缃《山洪》五:“但是谈起道理,发起议论来,三官在村上还是只能找到四狗子作他的同调。”3.音韵学术语。谓声调相同。王力《<同源字典>凡例》:“同音不同调(如‘买、卖’),也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