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昆明洗刷牵,四蹄踏浪头枿天

江面昆明洗刷牵,四蹄踏浪头枿天

诗句读音
四蹄踏浪头枿天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sìtítà làngtóutiān
江面昆明洗刷牵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1miànkūn míngxǐ shuāqiān

江面昆明洗刷牵,四蹄踏浪头枿天释义

【四】〔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蹄】〔古文〕蹏《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音題。《釋名》蹄,底也。《羣經音辨》獸足也。《易·說卦》爲薄蹄。《儀禮·士喪禮》其實特豚,四鬄去蹄。《穀梁傳·昭八年》馬侯蹄。又《集韻》大計切,音弟。踶或作蹄,躗也。《羣經音辨》足相躗曰蹄。

【踏浪】踩踏波浪;浮跃水面。多形容游水技术高超。唐顾况《露青竹杖歌》:“曲江昆明洗刷牵,四蹄踏浪头枿天。”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市井弄水者憎儿、留住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綵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续小五义》第一一○回:“﹝蒋平等﹞五位分波踏浪,踩水直奔正西。”

【头】〔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又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又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又《唐韻》《正韻》

【天】〔古文〕兲《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

【江】《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

【昆明】1.指汉代昆明池。《汉书·元后传》:“秋歷东馆,望昆明,集黄山宫。”宋司马光《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贱事失期以诗谢之》之一:“不唯汉帝昆明小,更觉唐家曲水贫。”清吴伟业《桃核船》诗:“汉家水战习昆明,曼倩偷来下瀨横。”2.古代我国西南部族名。《汉书·西南夷传》:“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十餘辈间出西南夷,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当羌乃留为求道。四岁餘,皆闭昆明,莫能通。”

【洗刷】1.用水洗;用刷子蘸水刷。唐白居易《双石》诗:“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水浒传》第六二回:“小二哥替他淘米做饭,洗刷碗盏。”王西彦《静水里的鱼》:“楼板经过一番洗刷,裱糊起一层洋濂纸。”2.清除;清洗。《朱子语类》卷十二:“人若要洗刷旧习都浄了,却去理会此道理者,无是理。”明唐顺之《与胡青厓同知书》之二:“嘉香拜惠,常如奉明德之馨,不敢不自力洗刷胸中宿秽以承雅意也。”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四章:“我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地考验自己,洗刷自己的错误。”3.辩白冤屈或除去污辱。《老残游记》第十九回:“没到十天,

【牵】〔古文〕摼《唐韻》苦堅切《集韻》《韻會》輕煙切,音岍。《說文》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易·夬卦》牽羊悔亡。《書·酒誥》肇牽車牛。《禮·曲禮》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飮食賔賜之飱牽。《註》飱,夕食也。牽,牲牢可牽而行者。《左傳·僖三十三年》惟是脯資餼牽竭矣。《註》牽,謂牛羊豕。又《玉篇》挽也。《左傳·襄十年》牽帥老夫,以至於此。又《玉篇》連也。《易·小畜》九二牽復吉。《疏》牽謂牽連。又《玉篇》速也。《禮·學記》君子之敎喩也,道而勿牽。《疏》牽謂牽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