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北接王畿,漕运帆樯去似飞
诗句 | 读音 |
---|---|
漕运帆樯去似飞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cáo yùnfān qiángqùsì|shìfēi |
江南江北接王畿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iāng nánjiāng běijiēwáng jī |
江南江北接王畿,漕运帆樯去似飞释义
【漕运】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涇淮造渠,以通漕运。”晋王羲之《与尚书仆射谢安书》:“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宋陆游《知兴化军赵公墓志铭》:“抵公去,所发漕运四十万緡,不费一钱。”宋高承《事物纪原·利源调度·漕运》:“秦伐匈奴,令天下飞芻輓粟,此漕运之始也。”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五八四年,隋文帝令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长三百余里,漕运便利。”
【帆樯】桂帆的桅杆。《三国志·吴志·孙和传》“遣之长沙”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和之长沙,行过芜湖,有鹊巢于帆檣。”唐白居易《夜闻歌者》诗:“独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元王恽《平望道中》诗:“大艑从东来,帆檣鬱嵳峩。”2.借指帆船。《旧唐书·高骈传》:“风伯雨师,终阻帆檣之利。”清章静宜《京口作》诗:“楚蜀帆檣千里集,金银山寺两峯开。”汉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似】〔古文〕《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巳。肖也。《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又况也,奉也。《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又《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又《韻補》叶養里切,音以。《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飞】〔古文〕《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非。《玉篇》鳥翥。《廣韻》飛翔。《易·乾卦》飛龍在天。《詩·邶風》燕燕于飛。又官名。《前漢·宣帝紀》西羌反,應募佽飛射士。又《釋名》船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六飛,馬名。《前漢·袁盎傳》騁六飛,馳不測山。《註》六馬之疾若飛也。別作騛。又桑飛,鷦鷯別名。又飛廉,神禽名。《三輔黃圖》能致風,身似鹿,頭似雀,有角,蛇尾,文似豹。《郭璞云》飛廉,龍雀也。世因以飛廉爲風伯之名,其實則禽也。又《本草》漏蘆一名飛廉。又《廣韻》古通作蜚。《史記·秦紀》蜚廉善走。又借
【江南】1.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省、江西省一带;后来多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江南之梦。”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唐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陈毅《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江南。”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隔江对峙,因称南朝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南。南朝
【江北】1.指长江下游以北的地区。古代一般用指唐淮南道、宋淮南路地,境域较广;近代多专指江苏、安徽两省中位于长江北岸的地区。《三国志·魏志·满宠传》:“﹝太和﹞三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宋史·世家传一·李煜》:“﹝乾德﹞二年,又詔江北,许诸州民及诸监盐亭户缘江採捕及过江贸易。”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大纲恃其猛鷙,屡犯官军,咸丰乙卯五月窜江北。”陈登科肖马《破壁记》第二章:“黑稠稠的苏州河里,这样的住家大半是从苏北逃难来的,上海人叫做江北船棚。”2.泛指长江以北。宋陆游《梅花
【接】《唐韻》子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音楫。《說文》交也。《廣韻》合也,會也。《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疏》陽居卦內,接待羣隂。又《晉卦》晝日三接。《禮·表記》君子之接如水。《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又持也,受也,承也。《禮·曲禮》接下承弣。《註》接客手下也。《史記·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又《增韻》接續也,連也。《禮·曲禮》堂上接武。《註》武,迹也。迹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民接手飮。《註》自高山下谿中飮水,故接連其手。又近也。《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又捷也。《禮·
【王畿】1.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孙诒让正义:“方千里曰王畿者,谓建王国也……《大司马》云国畿,《大行人》云邦畿,义并同。”2.泛指帝京。晋潘岳《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乘鄴下之胜,再犯王畿。”明何景明《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已向西山瞻帝寝,更从北极眺王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