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简介

“简介诗人有哪些,简介有哪些诗人?简介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简介诗人!”

望蓟门简介

  《望蓟门》由祖咏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吊古感今的。这首诗是祖咏宦游范阳时作。诗人遥望蓟门关外,被边地的雄壮景色和边烽警急的状况所惊,激起投笔请缨立功疆场的报国热情。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宫词简介

  《宫词》由顾况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塞下曲四首之四简介

  《塞下曲其四》由卢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相关阅读:《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塞下曲其四》。   相关阅读:《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塞下曲其四》。

琵琶行并序简介

  《琵琶行并序》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静夜思简介

  《夜思》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凉州词简介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简介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简介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崔国辅所作。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闻蝉声,就要“益悲”了。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朗直爽。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青溪简介

  《青溪》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祥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羡慕向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简介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竹里馆简介

  《竹里馆》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利州南渡简介

  《利州南渡》由温庭筠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表达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诗写日暮渡口的景色,抒发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诗的起句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情韵悠然。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写渡口景象,生动传神,又慨叹大家这样奔忙,都是为名利所累,不懂得像范蠡那样去遨游江 湖。但范蠡的辞官,实是为了功成后恐不利于己的缘故,不用这个典故则更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