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老为郎逾蕴藉,平生从仕亦蹉跎
| 诗句 | 读音 | 
|---|---|
| 渐老为郎逾蕴藉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jiàn|jiānlǎowéi|wèiláng|làngyúyùn jiè | 
| 平生从仕亦蹉跎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píng shēngcóng shìyìcuō tuó | 
渐老为郎逾蕴藉,平生从仕亦蹉跎释义
【渐】《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又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又漬也,濕也。《詩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
【逾】〔古文〕《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音俞。《玉篇》越也,遠也,進也。《書·禹貢》逾于洛。又《秦誓》日月逾邁。 《正韻》或作踰、隃。
【平生】1.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唐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周立波《懒蛋牌子·去抓赵子彬》:“人人都知道,赵子彬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钱,好看娘们。”2.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晋陶潜《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唐裴度《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3.旧交;老交情。唐杨衡《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何当真府内,重得
【从仕】王通《中说·事君》:“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唐韩愈《从仕》诗:“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顾迫贫从仕,又十有二年,负神之教多矣。”
【亦】〔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蹉跎】失足。《楚辞·王褒<九怀·株昭>》:“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洪兴祖补注:“蹉跎,失足。”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若乃絶岭悬坡,蹭蹬蹉跎。”2.失时。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胡荽》:“蹉跎失机,则不得矣。”3.衰退。唐白居易《续古诗》之七:“容光未销歇,欢爱忽蹉跎。”唐薛逢《追昔行》:“嘆息人生能几何,喜君颜貌未蹉跎。”4.失意;虚度光阴。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唐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由是蹉跎一老夫,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