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令参谒礼数全,头头要处相称掣
| 诗句 | 读音 |
|---|---|
| 教令参谒礼数全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二仙 拼音: jiào lìngcān yèlǐ shùquán |
| 头头要处相称掣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三祭 拼音: tóu tóuyào chǔxiāng chènchè |
教令参谒礼数全,头头要处相称掣释义
【教令】教化,命令。《晏子春秋·问上十八》:“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曰:‘明其教令。’”宋叶适《林伯和墓志铭》:“侯官之俗淳,伯和静抚之,民服教令,木阴满庭,终日寂寂,无復讼者。”清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诸酋亦皆不平达尔扎之所为,与之相抗,不奉教令。”2.指孝诫、命令。《汉书·文帝纪》:“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3.谓禁忌。《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裴駰集解引张晏曰:“八位,八卦位
【参谒】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容、陵墓等。《北史·韦艺传》:“艺容貌瓌伟,每夷狄参謁,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唐韩愈《与大颠师书》:“缘昨到来,未获参謁。儻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只见旧时一班直厅的军壮,预先领了钧旨,都来参謁。”冰心《南归》:“在那几天内,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从寓所走到殡仪馆参谒母亲的遗容之外,我们都不出门。”典
【礼数】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晋葛洪《抱朴子·讥惑》:“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唐韩愈《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宋苏轼《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2.犹礼节。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仇兆鳌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宋朱熹《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元睢景臣《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
【头头】1.犹每桩,每件。唐方干《献王大夫》诗:“直缘材力头头赡,专被文星步步随。”清周亮工《书影》卷四:“古人虚心如此,不似今人头头欲占第一也。”陈蜕《足疾一百馀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诗:“头头俗事来心上,莫去尘根是得天。”2.犹言领导人。方之《内奸》下:“他正在蚊香厂车间劳动,一个姓季的头头,把他唤上了吉普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主角一》:“这几个人都是十几年前在科室、车间当头头的。”
【要处】1.险要之处;要害之地。2.重要的部位或部门。《宋史·选举志六》:“然要处职任,如沿边兵官、防河捕盗、重课额务场之类,寻又立专法听举,於是辟置不能全废也。”
【相称】配。《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王先慎集解:“称,副也,昌証反。”《北史·长孙嵩传》:“名实须相称,尚书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宋苏轼《以玉带施元长老》诗之二:“锦袍错落真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清李渔《怜香伴·婚始》:“他的姿貌又甲於扬州,才华又与姿貌相称。”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相互称呼。清李渔《比目鱼·入班》:“你既有心学戏,就该做个正生,我与你夫妇相称。”《再生缘》
【掣】《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尺制切,音懘。《爾雅·釋訓》甹夆,掣曳也。《易·睽卦》見輿曳,其牛掣。《註》滯隔不進也。《唐書·陸贄傳》可任,則當要之於終,不宜掣肘於內也。《劉邵·飛白贊》素翰冰解,墨電掣。直準箭馳,屈擬蠖勢。或作。又作摯。又《唐韻》昌列切《集韻》《韻會》尺列切,滯入聲。義同。亦挽也。又揭也,取也。《晉書·王獻之傳》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得。又《正韻》敕列切,音徹。義同。《類篇》通作挈。又《玉篇》掣同。牽也。《說文》引縱曰。从手,瘛省聲,尺制切。《六書故》瘛瘲,謂小兒風驚,乍掣乍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