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稽颡河伯虔,拓羯胡雏脚手鲜

蛟龙稽颡河伯虔,拓羯胡雏脚手鲜

诗句读音
拓羯胡雏脚手鲜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tuò jiéhúchújiǎo shǒuxiān|xiǎn
蛟龙稽颡河伯虔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二仙
拼音: jiāo lóngqǐ sǎng2bó|bǎi|bàqián

蛟龙稽颡河伯虔,拓羯胡雏脚手鲜释义

【拓羯】对卫士、战士的称谓。来自伊朗语。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花门腾絶漠,拓羯渡临洮。”仇兆鳌注:“胡夏客曰:《封常清传》:禄山先锋至东京,使驍骑与拓羯逆战。时常清以北庭都护入朝,命讨禄山,故有拓羯之兵。此诗所云,盖指北庭之归义者。《唐·西域传》:安西者,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募勇健者为拓羯,犹中国言战士也。”按,《旧唐书·封常清传》、《新唐书·西域传下》皆作“柘羯”。核以对音,以“柘羯”为是。

【胡】《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瑚。《說文》牛頷垂也。《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註》胡謂頸下垂肉也。又《韻會》何也。《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爲胡成。又《集韻》壽也。《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

【雏】《唐韻》仕于切《集韻》《韻會》崇芻切,音。《說文》雞子也。从隹从芻。《爾雅·釋鳥》生噣雛。《註》生能自食者。《釋文》雛,仕俱反。《禮·月令》天子乃以雛嘗黍。《釋文》仕于反。《孟子》力不能勝一匹雛。又《禮·內則》不食雛。《註》伏乳者。又《莊子·秋水篇》南方有鳥,其名鵷雛。《司馬相如·子虛賦》鵷雛孔鸞。《註》鵷雛,鳳屬也。《集韻》或作鶵。俗作,非。又《集韻》《類篇》從遇切,音聚。《集韻》人名。仲尼弟子顏濁雛。

【脚手】1.脚与手。人的上下四肢。唐顾况《露青竹杖歌》:“蛟龙稽顙河伯虔,拓羯胡雏脚手鲜。”《水浒传》第五回:“﹝鲁智深﹞寻了包裹,跨了戒刀,拿了禪杖,拽开脚手,取路便走。”《醒世姻缘传》第九回:“﹝计氏﹞戴了不多几件簪环戒指,缠得脚手紧紧的。”赖和《一杆“秤仔”》:“病了四五天,才诊过一次西医,花去两块多钱,虽则轻快些,脚手尚觉乏力。”2.犹手脚。谓暗中采取的行动。《朱子语类》卷一三二:“平勃之成功也,适值吕后病困,故做得许多脚手,平勃亦幸而成功。”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出:“前日不是我走得急,险些个遭小孙

【鲜】《唐韻》《集韻》《韻會》相然切,音仙。魚名。出貉國。《禮·內則》冬宜鮮羽。《註》鮮,生魚也。又《玉篇》生也。《書·益稷》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傳》鳥獸新殺曰鮮。《儀禮·士昏禮》腊必用鮮。《疏》義取夫婦日新之義。《左傳·襄三十年》唯君用鮮。《註》鮮,野獸也。又《廣韻》潔也。《易·說卦》爲蕃鮮。《註》鮮,明也。又《釋名》鮮,好也。《玉篇》善也。又國名。《後漢·東夷傳》昔箕子避地朝鮮。又《鮮傳》鮮者,依鮮山,故因號焉。又山水名。《水經注》北鮮之山,鮮水出焉。又姓。《後蜀錄·李壽司空》鮮思明。又鮮于,複姓。《風俗

【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黿鼉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楚辞·离骚》:“麾蛟龙以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王逸注:“小曰蛟,大曰龙。”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蛟龙利害悬殊》:“然则龙与蛟之为利害相去悬殊矣。蛟有害无利者也,龙降泽於民,为利甚溥。”2.即蛟。《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唐陆禋《续水经》尝言:‘蛇雉遗卵于地,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仪礼·士丧礼》:“弔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顙成踊。”《汉书·李广传》:“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请罪,岂朕之指哉!”《梁书·韦叡传》:“其餘释甲稽顙,乞为囚奴,犹数十万。”唐裴铏《传奇·裴航》:“卢顥稽顙曰:‘兄既得道,如何乞一言而教授?’”

【河】《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又九河。《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六,

【虔】《唐韻》《集韻》《韻會》渠焉切,音乾。《說文》虎行貌。又《爾雅·釋詁》虔,固也。《書·呂》奪攘矯虔。《疏》若固有之。言取得人物,若已自有也。又敬也。《魯語》少采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又椹也。《詩·商頌》方斲是虔。又《博雅》惠也,少也。又殺也。《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陲。又《玉篇》强取也。又端正貌也。又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留虔氏,黃帝之後。又州名。《韻會》漢豫章郡雩都贑縣,唐置虔州。又叶眞韻,音勤。《高彪詩》文武將墜,乃俾俊臣。整我皇綱,董此不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