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
诗句 | 读音 |
---|---|
鲛绡剪碎玉簪轻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jiāo xiāojiǎnsuìyù zānqīng |
檀晕妆成雪月明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二庚 拼音: tán yūnzhuāngchéngxuě yuèmíng |
鲛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释义
【鲛绡】鮹”。1.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鮫綃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餘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唐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曲》:“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鮫鮹破春碧。”明高东嘉《泣颜回·春游》套曲:“见游人往来,贪欢笑,舞鮫鮹,闹咳咳笑高。”《镜花缘》第九四回:“﹝车﹞係用柳木如窗欞式做成,极其轻巧;周围俱用鮫綃为幔;车内四面安着指南针。”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阳光从紫云中穿着淡黄纱浪进来,清脆的鸟声在中间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鮫鮹之中的那般波动,软艳!”2.
【剪】《唐韻》卽淺切《韻會》子淺切《正韻》子踐切,箋上聲。《玉篇》俗翦字。
【碎】《廣韻》蘇內切《集韻》《韻會》蘇對切,音誶。《說文》也。又散也,細破也。《史記·趙世家》臣頭與璧俱碎於柱。又煩碎也。《後漢·黃霸傳》米鹽靡密,初若煩碎。又《王通中·說事君篇》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
【玉簪】“玉篸”。1.首饰。玉制的簪子。又名玉搔头。《韩非子·内储说上》:“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明李爱山《南珍珠马·闺情》套曲:“响噹噹菱花镜碎玉簪折。”2.借指美人。清陈维崧《中兴乐·秋夜》词:“分明有箇玉簪,花底暗舀新凉。”3.比喻山峰。语出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范成大《赠赵廉州》诗:“少待佳晴看山去,玉篸高插翠云丛。”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遥岑远目,戏愁供恨,玉簪螺髻。”4
【轻】〔古文〕《廣韻》去盈切《集韻》《韻會》牽盈切《正韻》丘京切,音卿。《說文》輕車也。《廣韻》重之對也。又去聲。《廣韻》虛正切《集韻》《韻會》牽正切《正韻》丘正切,音慶。《集韻》疾也。《左傳·桓十二年》絞小而輕,輕則寡謀。又《僖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
【檀晕】色。与妇女眉旁的晕色相似,故称。宋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九:“鮫綃剪碎玉簪轻,檀晕粧成雪月明。”宋陆游《和谭德称送牡丹》:“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
【妆】《廣韻》《集韻》側羊切《正韻》側霜切,音莊。《說文》飾也。《司馬相如·上林賦》靚妝刻飾。《後漢·梁冀傳》冀妻孫壽,美而善爲疾態,作愁眉啼妝。《天寶遺事》妃施粉于兩頰,號淚妝。識者以爲不祥。《通鑑》周天元帝禁天下婦女施粉黛,皆黃眉黑妝。 从女,牀省聲。俗作粧娤。
【成】〔古文〕《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城。《說文》就也。《廣韻》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又平也。《周禮·地官·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疏》成,平也。非故心殺傷人,故共鄕里和解之也。《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又《左傳·隱六年》鄭人來輸平。《公羊傳》輸平猶墮成也。《文七年》惠伯成之。又終也。凡樂一終爲一成。《書·益稷》簫韶九成。《儀禮·燕禮》笙入三成。《註》三成謂三終也。又善也。《禮·檀弓》竹不成用。《註》成,猶善也。又《周禮·天官·大宰》八灋五曰官成。註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又
【雪月】月。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臺十二层。”宋朱熹《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词:“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元刘因《梅杖》诗:“雪月冷怀随步履,溪山高兴入支颐。”2.明月。唐贾岛《酬胡遇》诗:“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前蜀贯休《苦吟》:“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
【明】〔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又《詩·小雅》祀事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