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北瞎驴退三步,跛脚云门大张口
诗句 | 读音 |
---|---|
济北瞎驴退三步 | 平仄:仄 仄 平 仄 平 仄 韵脚:去十一暮 拼音: jì|jǐběi|bèixiālǘtuìsānbù |
跛脚云门大张口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上四十五厚 拼音: bǒ jiǎoyún méndà|dài|tài1kǒu |
济北瞎驴退三步,跛脚云门大张口释义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瞎】《廣韻》許鎋切《集韻》《韻會》《正韻》許轄切,音。《玉篇》一目合也。《類篇》目盲也。《十六國春秋》苻生無一目,七歲,其祖洪戲之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生怒,引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淚耶。《孟郊·寄張籍詩》西明寺後窮瞎張太祝,縱爾有眼誰爾珍。又吐蕃名。《宋史·仁宗紀》西蕃瞎氊來貢。又《神宗紀》河州首領瞎藥等來降。 《集韻》一作。
【驴】《唐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凌如切,音廬。《玉篇》似馬長耳。《正字通》驢長頰廣額修尾,有褐白黑三色,以午及五更初而鳴,協漏刻。又《正字通》女眞遼東出野驢,似驢,色駁,人食之。又《合璧事類》鼳鼠,秦人謂之小驢。鼳鼠原从鼠从具作。
【退】〔古文〕《集韻》《韻會》《正韻》吐內切,推去聲。《玉篇》郤也。《禮·表記》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左傳·僖二十五年》退一舍而原降。又《玉篇》去也。《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又遜讓也。《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後漢·鍾皓傳》好學慕古,有退讓風。又進退人才,猶言用舍也。《禮·檀弓》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又返也。《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前漢·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政願治,不如退而更化。又如柔貌。《禮·檀弓》其中退然如不勝衣。又《正字通》吐困切。與褪同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步】《唐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音捕。《說文》行也。《書·武成》王朝步自周。《傳》步,行也。《正義》曰:《爾雅·釋宮》云: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彼相對爲名耳,散則可以通,故步爲行也。《楚辭·招》步騎羅些。《註》乗馬爲騎,徒行爲步。又《小爾雅》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白虎通》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步備隂陽也。《周禮·夏官》射人以貍步張三侯。《註》鄭司農云:貍步,謂一舉足爲步,於今爲半步。又《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禮·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爲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爲步。《正義曰》古者
【跛脚】指瘸腿的人。《花月痕》第五一回:“此时跛脚已生一男一女,都出来叩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婵娟:](捧腹憨笑)呵哈哈哈……跛脚公子,真是受罪!真是受罪!”2.蹩脚。比喻尴尬、差劲。王统照《旗手》:“然而他们所希望按时而行的大动物却弄得十分跛脚,一天会没有一次客车。”
【云门】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郑玄注:“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黄帝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章炳麟《訄书·辨乐》:“古之作乐,各用其宫。”自注:“如《大司乐》:舞《云门》,则圜钟为宫。”2.高耸的大
【大】〔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
【张】〔古文〕弡《唐韻》陟良切《集韻》《韻會》中良切,帳平聲。《說文》施弓弦也。《禮·曲禮》張弓尚筋。《儀禮·鄕射禮》勝者執張弓。又《廣雅》大也。《詩·大雅》孔修且張。《書·康王之誥》張皇六師。又《廣雅》施也。《史記·武帝紀》張羽旗,設供具,以祀神君。又《廣韻》開也。《老子·道德經》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又《韻會》設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取酒張坐飮。又施絃曰張。《前漢·董仲舒傳》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又羅取鳥獸曰張。《周禮·秋官·冥氏》掌設弧張。《註》弧張,罿罦之屬。《後漢·王喬傳》自縣詣臺朝,輒有雙鳧飛
【口】〔古文〕《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又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又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又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又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又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又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