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春头来此嬉,梅花太瘦杏花肥

记得春头来此嬉,梅花太瘦杏花肥

诗句读音
梅花太瘦杏花肥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八微
拼音: méi huāhuātàishòuxìng2
记得春头来此嬉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七之
拼音: dé|děi|dechūn tóuláicǐxī

记得春头来此嬉,梅花太瘦杏花肥释义

【梅花】的花。早春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六》:“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唐骆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诗:“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杨朔《茶花赋》:“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2.雪花名色的一种。因形似梅花,故称。《水浒传》第九三回:“这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3.指梅花纸帐。元谢宗可《纸帐》诗:“清悬四壁剡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太】《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同。《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又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瘦】《廣韻》所祐切《集韻》《韻會》《正韻》所救切。同。臞也。又《集韻》疎鳩切,音。瘠也。《揚子·太經》山殺瘦。

【杏】《唐韻》《正韻》何梗切《集韻》《韻會》下梗切,音荇。《說文》果名。《格物叢話》杏實,味香於梅,而酸不及,核與肉自相離。《盧諶·祭法》夏祀用杏。《管子·地員篇》五沃之土,其木宜杏。《文獻通考》杏多實不蟲,來年秋禾善。又《周禮·司爟註》夏取棗杏之火。又《左思·吳都賦·李善註》平仲果,其實如銀。一名銀杏。又北杏,地名。《春秋·莊十三年》齊侯會於北杏。又《神仙傳》廬山有杏林,董奉故里。漢典考證:〔《禮·祭法》夏祠用杏。〕 謹按禮祭法無此語。太平御覽引盧諶祭法曰夏祠用杏。謹將禮字改爲盧諶。祠字改爲祀字。 考證:〔《

【肥】《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非切,音腓。《說文》多肉也。从肉从卪,會意。《徐曰》肉不可過多,故从卪寓戒。《禮·禮運》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又《博雅》肥,盛也。又《廣韻》肥腯。《蔡邕·獨斷》凡祭宗廟禮,牲之別名,豚曰腯肥。《詩·小雅》旣有肥牡,以速諸舅。《左傳·桓六年》博碩肥腯。又田有肥瘠。《書·禹貢厥田惟中中傳》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爲第五。又馬亦稱肥。《前漢·食貨志》冠蓋相望,乗堅策肥。又饒裕也。《易·遯卦》上九肥遯。《疏》肥,饒裕也。又幡名。《吳語》建肥胡。《註》肥胡,幡名。又鳥名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春头】春初。宋范成大《闰月四日石湖众芳烂漫》诗:“开尝腊尾蒸来酒,点数春头接过花。”茅盾《子夜》十三:“六角一天的工钱,今年春头减了一角。”漢

【来】〔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