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僚吏三台上,太半生徒两制间
诗句 | 读音 |
---|---|
太半生徒两制间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tài bànshēng túliǎngzhìjiān|jiàn |
几多僚吏三台上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六養 拼音: jǐ duōliáo lìsān táishàng|shǎng |
几多僚吏三台上,太半生徒两制间释义
【太半】大半,多半。《管子·国畜》:“千乘衢处,壤削少半。万乘衢处,壤削太半。”《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裴駰集解引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晋陆机《辩亡论下》:“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既而大雪数尺,冻饥太半死。”
【生徒】1.学生;门徒。《后汉书·马融传》:“﹝融﹞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宋欧阳修《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然臣等窃见国家自置太学十数年间,生徒日盛,常至三四百人。”金元好问《<十七史蒙求>序》:“教授生徒,必使知己之所知,能己之所能。”郭沫若《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我自己对于经济的智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詔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制】〔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征例切,音製。《說文》裁也。又《增韻》正也,御也,檢也,造也。又《廣韻》禁制也。又《前漢·高帝紀》太后臨朝稱制。《註》師古曰:天子之言曰制書,謂爲制度之命也。又成法曰制。《左傳·隱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又《禮·曲禮》士死制。《註》制謂君命,士受命致死也。又《禮·禮器》大廟之內敬矣,君親制祭。《註》朝踐進血之時,君自斷制牲肝,洗于鬱鬯,祭神于室也。又邑名。《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又叶音哲。《崔駰·達旨》隂陽始分,天地初制。皇綱云敘,帝紀乃設。又《韻會》浙或作制。
【间】〔古文〕《唐韻》古閑切《集韻》《韻會》居閑切《正韻》居顏切,音蕑。《說文》隙也。从門从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莊子·山木篇》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又《史記·郭解傳》洛陽人有相讐者,邑中賢豪,居閒以十數,終不聽。《註》居中爲他道和輯之。《周語》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於戎、翟之閒。又容也。《禮·文王世子》凡待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閒三席。《註》閒,猶容也。《前漢·文帝紀》願請閒。《師古註》閒,容也。猶今言中閒也。請容暇之頃,當有所也。又也。《
【几多】1.几许,多少。唐李商隐《代赠》诗之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陈毅《中秋》诗:“如此江山堪热恋,几多艰险建殊功。”2.多么,何等。《朱子语类》卷六六:“圣人分明説,昔者圣人之作《易》,观象设卦繫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
【僚吏】;属官。《周书·齐炀王宪传论》:“昔张耳、陈餘宾客厮役,所居皆取卿相。而齐之文武僚吏,其后亦多至台牧。异世同符,可谓贤矣。”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雄之僚吏尤之曰:‘莱公尚气,奈何以此胜之!’”清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以上三难,送难者皆天下黠猾游説,而貌为老成迂拙者也。粤省僚吏中有之,幕客中有之,游客中有之,商估中有之,恐绅士中未必无之,宜杀一儆百。”典
【三台】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初学记》卷二四引汉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2.汉因秦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李贤注引《晋书》:“汉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宋司马光《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3.指三国魏曹操所建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三台村。《文选·左思<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上】〔古文〕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又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又上官,複姓。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又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