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
戒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释义
【戒备】;警戒防备。《国语·晋语三》:“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明张居正《请谕戒边臣疏》:“臣看得北虏连年欵塞,目前虽若安寧,然虏情叵测,戒备宜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宁感谢,问戒备之期,答以明宵。”姚雪垠《长夜》三八:“寨墙上的老百姓也不答话,也不放枪,带着戒备的神气偶尔探出头看看他们。”
【渐】《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又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又漬也,濕也。《詩
【解弛】脱落。宋苏辙《墨竹赋》:“春而萌芽,夏而解弛。”1.解,通“懈”。懈怠松弛。《汉书·赵充国传》:“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南史·陈伯之传》:“元冲因其解弛,从北门入,径至听事前。”2.解,通“懈”。形容语言节奏舒缓。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诸四言韵语者,皆诗之流,而今多患解弛。”
【人情】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太山,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瑒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2.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汉王粲《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宋欧阳修《相州昼锦
【安舒】1.安详,舒缓。《汉书·匡衡传》:“勇猛刚强者戒於大暴,仁爱温良者戒於无断,湛静安舒者戒於后时,广心浩大者戒於遗忘。”汉刘向《说苑·谈丛》:“百方之事,万变锋出,或欲持虚,或欲持实;或好浮游,或好诚必;或行安舒,或为飘疾。从此观之,天下不可一。”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卷二:“《周礼》‘河南曰豫州’,豫者,舒也。言禀中河之气,性理安舒也。”郑振铎《离别》:“又一再嘱咐着我,能够早回,便早些回来。他这些话是安舒的慈爱的说着的。”2.安适舒坦。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今得心安舒而身逸豫,坐探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