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垂杨,临广陌,分袂唱阳关
诗句 | 读音 |
---|---|
分袂唱阳关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fēn mèichàngyáng guān |
临广陌 | 平仄:平 平 仄 拼音: línguǎng mò |
结垂杨 | 平仄:平 平 平 拼音: jié|jiēchuí yáng |
结垂杨,临广陌,分袂唱阳关释义
【分袂】离别。晋干宝《秦女卖枕记》:“﹝秦女﹞取金枕一枚,与度(孙道度)为信,乃分袂泣别。”唐李山甫《别杨秀才》诗:“如何又分袂,难话别离情。”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早食后,与送客出寺,至慈姥巖前徘徊,皆不忍分袂。”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康孟二君为予往来奔走营救,至是晚(即星期日)下午七点鐘时,始各分袂。”
【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尺亮切,音厰。《說文》導也。《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又《廣韻》發歌也。《廣韻》亦作誯。《集韻》亦作昌。
【阳关】1.古邑名。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高厚围臧紇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2.古聚落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将数千兵,徼之於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潁水东南流,逕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3.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唐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广陌】。晋陶潜《咏荆轲》诗:“素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唐沉佺期《临高台》诗:“高臺临广陌,车马纷相续。”明陈子龙《春郊》诗:“轻罗吹广陌,和风袭芳洲。”2.犹巨万。形容数目很大。陌“百”的借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真个是家貲鉅万,产业广陌,有鸦飞不过的田地,扛抬不动的金银山。”陌,一本作“延”。
【结】《廣韻》《正韻》古屑切《集韻》《韻會》吉屑切,音拮。《說文》締也。《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詩·檜風》我心蘊結兮。又《曹風》心如結兮。《疏》如物之裹結。《禮·曲禮》德車結旌。《註》結,謂收斂之也。《疏》結,纏其旒著於竿也。《前漢·五行志》衣有襘,帶有結。《註》結,締結之結也。又《博雅》曲也。又《玉篇》要也。又《集韻》胡計切,音系。《前漢·張釋之傳》跪而結之。《註》師古曰:結,讀曰係。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又《集韻》吉詣切,音計。《前漢·陸賈傳》尉佗魁結箕踞。《註》師古曰:結,讀曰髻。
【垂杨】诗文中杨柳常通用。南朝齐谢朓《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唐万齐融《送陈七还广陵》诗:“落花馥河道,垂杨拂水窗。”《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鲁迅《送增田涉君归国》诗:“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2.词牌名。双调,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咏垂杨,后为词牌名。参阅《词谱》卷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