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后沧江半日閒,一川风物闯柴关
| 诗句 | 读音 | 
|---|---|
| 一川风物闯柴关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ī chuānfēng wù32guān  | 
| 解后沧江半日閒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jiě|jiè|xièhòucāng jiāngbàn4  | 
解后沧江半日閒,一川风物闯柴关释义
【一川】1.一条河流。《汉书·沟洫志》:“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唐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宋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元赵显宏《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风物】景物。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宋张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瀟洒。”冰心《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2.风俗物产。宋梅尧臣《送俞尚寺丞知蕲春县》诗:“应见言风物,於今有贡虵。”瞿秋白《饿乡纪程》一:“想起江南的风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赋较厚呵。”郭沫若《孔雀胆》附录《<孔雀胆>资料汇辑》:“不仅为我把梁王妃的名字,把通济桥的废址,通同考查了出来,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地方风物,使我的剧本得到分外的充实。”3.特指风俗,习俗。《明史
【闯】《唐韻》《韻會》《正韻》丑禁切,音。《說文》馬出門貌。从馬在門中,會意亦象形。讀若郴。又出頭貌。《公羊傳·哀六年》開之,則闖然公子陽生也。《註》闖,出頭貌。又《玉篇》或作覘。《韓愈·同宿聯句》儒門雖大啓,姦首不敢闖。皆以窺覘爲義。又《集韻》丑甚切,音踸。《公羊傳·哀六年闖然釋文》又丑衽反。又《集韻》癡林切,音琛。義同。
【柴】《唐韻》士佳切《集韻》《韻會》鉏佳切《正韻》牀皆切。音近豺。《說文》小木散材。《禮·月令》收秩薪柴。《註》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又燔柴曰柴。《書·舜典》至于岱宗柴。《傳》祭天告至也,祭時積柴其上而燔之也。又《說文》徐鍇曰:師行野次,豎散材爲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譌轉入去聲。又別作寨,非是。又塞也。《莊子·天地篇》趣舍聲色,以柴其內。又護也。《淮南子·道應訓》柴箕子之門。又邑名。《前漢·地理志》高柴屬泰山郡,柴桑屬豫章郡。又姓。《姓譜》望出平陽,齊文公子高之後。又《集韻》鋤加切,音查。小木也。又《類
【关】《唐韻》古還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還切,音瘝。《說文》以木橫持門戸也。《韻會》要會也。又《玉篇》扃也。《正韻》塞門也,門牡也。又關津。《周禮·地官·司關》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聮門市。《註》界上之門也。《禮·王制》關譏而不征。《易·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又墓門也。《周禮·春官·巾車》及墓,嘑啓關陳車。《註》關,墓門也。又《集韻》通也。《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疏》關通衡石之用,使之和平。《易·同人註》雖是同人卦下之辭,不關六二之義。又《韻會》關,所以閉也。《楚辭·招魂》虎豹九關。《註》使神虎豹,執其關
【解】《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皆上聲。《說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又《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餘傳》今獨王,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又《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
【沧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南朝梁任昉《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唐陈子昂《群公集毕氏林亭》诗:“子牟恋魏闕,渔父爱沧江。”明张含《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清吴伟业《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子陵留高臺,西面沧江緑。”
【半】《唐韻》《集韻》《韻會》博漫切,般去聲。《說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易·繫辭》思過半矣。《禮·學記》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韓非子·內儲篇》疑也者,以爲可者半,不可者半。又《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泮。大片也。《前漢·李陵傳》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註》師古曰:半,讀曰判。判,大片也。又《韻補》叶眠切,音鞭。《道藏謌》遊雲落太陽,颰景凌三天。千秋似淸旦,萬歲猶日半。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