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
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释义
【嗟嗟】1.叹词。表示招呼。《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2.叹词。表示感慨。《楚辞·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唐李颀《行路难》诗:“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可为邻。”明张煌言《长鲸行》:“嗟嗟长鲸尔何愚,如彼异类空屈节。”3.叹词。表示赞美。《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郑玄笺:“重言嗟嗟,美叹之深。”《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明陈烈《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嗟嗟树开国之勋猷,昭传世之文章。”4.象声词。犹溅溅。北魏郦道元《水经
【世上】人世间。《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宋陆游《冬夜读史有感》诗:“世上閒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清李玉《人兽关·冥警》:“世上纵糊涂,业镜难颠倒。”茅盾《一个女性》一:“她不大相信--竟可以说是不大理会得,世上当真有凶险的人,当真有悲惨的事。”
【禅】《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時戰切,音繕。封禪。《韻會》築土曰封,除地曰禪。古者天子巡守,至於四岳,則封泰山而祭天,禪小山而祭山川。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是也。齊桓公欲封泰山,管仲設辭拒之,謂非有符瑞,不可封禪。至秦始皇惑於神仙之說,欲禱祠以求長生,遂以封禪爲異典。項氏曰:除地爲墠,後改曰禪,神之矣。又代也。禪讓,傳與也。《孟子》唐虞禪。 一作嬗。《前漢·律歷志》堯嬗以天下。《師古往》嬗,古禪讓字也。又通作擅。《荀子·正論篇》堯舜擅遜。《註》與禪同。又作儃。《揚子·法言》允哲堯儃舜之
【不共】1.不恭。共,“恭”的古字。《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杜预注:“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称》:“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共,不友善士。”明刘基《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抑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歟,何上天降鉴之若是也。”2.不具备。《国语·鲁语下》:“具舟除隧,不共有法。”韦昭注:“共,具也。”1.不与,不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鬦争鬦合。”2.不同。宋孙光宪《上行杯》词:“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智者】有智谋或智慧的人。《韩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淮南子·主术训》:“物之可备者,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元柳贯《过闸行》:“圣人乘运智者谋,尚忆当年河事始。”公刘《哀诗魂--怀诗人郭小川同志》诗之五:“我,半是智者,半是懦夫。”2.即南朝陈至隋高僧、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公元538-597年)。隋开皇十一年,受“智者”之号。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唐贾岛《送僧归天台》诗:“妙字研磨讲,应齐智者踪。”典
【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昆切,音崘。《說文》議也。《廣韻》說也。《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又《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蓋羣論立名,始于兹矣。又《釋名》倫也,有倫理也。《玉篇》思理也。《詩·大雅》於論鼓鐘。《傳》思也。《鄭箋》論之言倫也。《朱傳》言得其倫理也。又《增韻》紬繹討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