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蒙笼
诗句 | 读音 |
---|---|
寒山远火蒙笼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hán shānyuǎn|yuànhuǒméng lóng |
与月上下 | 平仄:平 仄 仄 仄 拼音: yǔ|yù|yúyuèshàng xià |
嗟辋水沦涟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jiēwǎng shuǐlún lián |
嗟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蒙笼释义
【寒山】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王逸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晋张协《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唐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3.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唐寒山《诗》之三:“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唐寒山《诗
【远】〔古文〕《廣韻》雲阮切《集韻》《韻會》雨阮切,爰上聲。《說文》遼也。《廣韻》遙遠也。《正韻》指遠近定體也。又《廣韻》《集韻》《韻會》于願切《正韻》于怨切,爰去聲。《正韻》遠之也。遠近之遠上聲,如《詩》其人則遠之類。遠離之遠去聲,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又叶于員切,音淵。《詩·小雅》爾之遠矣,民胥然矣。 俗作逺。
【蒙笼】1.草木茂盛貌。汉扬雄《甘泉赋》:“乘云阁而上下兮,纷蒙笼以掍成。”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诗:“奇峯合沓半隐天,緑萝蒙笼水潺湲。”苏曼殊《遁跡记》:“惟有葭苇蒙笼,陂陀回首,见苍崖崒嵂。”2.指草木茂盛之处。《淮南子·修务训》:“犯津关,躐蒙笼。”高诱注:“躐蒙笼之山。”3.视觉模糊貌。唐白居易《眼病》诗之一:“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宋苏轼《和子由与颜长道游百步洪》:“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餘睡色。”宋陆游《秋夜遣怀》诗:“官身奔走何时定,病眼蒙笼惟欲闭。”濛籠:蒙胧。唐欧阳詹《回鸾赋》:
【与】《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又《博雅》如也。《前
【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又《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又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上下】和低处;上面和下面。《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老残游记》第二回:“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絶。”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李贤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宋武地非齐晋,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鲁迅《坟·人之历
【嗟】〔古文〕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咨邪切,音罝。《玉篇》嗟歎也。《廣韻》咨也。《集韻》一曰痛惜也。《爾雅·釋詁》嗟,也。《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詩·周南》嗟我懷人。又《齊風》猗嗟昌兮。《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禮·檀弓》嗟來食。《廣韻》同。《集韻》本作,亦書作。又《集韻》遭哥切,音。《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又《韻會
【辋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诗:“輞水去悠悠,南山復何在。”《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参见“輞川”。
【沦涟】1.水波;微波。《易纬乾坤凿度》卷上:“浰涉沦涟,上下无息。”唐朱休《春水绿波》诗:“滉漾滋兰杜,沦涟长芰荷。”清黄宗羲《<郑禹梅刻稿>序》:“如水之舒为沦涟,折为波涛。”2.谓水波起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大风吹海,海波沦涟。”宋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紆餘委虵,蜿蜒沦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