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何因缘,致令遣如此

借问何因缘,致令遣如此

诗句读音
借问何因缘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iè wènhé|hē|hèyīn yuán
致令遣如此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拼音: zhìlíng|lǐng|lìngqiǎnrú cǐ

借问何因缘,致令遣如此释义

【借问】问。《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元萨都剌《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宋姜夔《昔游诗》:“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因缘】1.机会;缘分。《史记·田叔列传》:“﹝任安﹞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唐韩愈《答李秀才书》:“时吾子在吴中,其后愈出在外,无因缘相见。”清刘大櫆《吴蕊圃先生七十寿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无因缘相见也。”2.依据;凭借;攀附。《汉书·郑崇传》:“上欲封祖母傅太后从弟商,崇諫曰:‘……孔乡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人心。’”晋葛洪《抱朴子·刺骄》:“亦有出自卑碎,由微而著,徒以翕肩敛迹,偓伊侧立,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因缘运会,超越不次。

【致】《廣韻》《集韻》陟利切,音躓。《說文》送詣也。《春秋·成九年》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註》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隨加聘問,謂之致女。《禮·曲禮》獻田宅者操書致。《註》詳書其多寡之數,致之于人也。又招致也。《楊升庵外集》致有取意。《易·繫辭》備物致用。《疏》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致甿。《註》致,猶會也。民雖受上田中田下田,及會之。以下劑爲率。又納也。《禮·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註》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疏》不云置,而云致者,置是廢絕,致是與人,明朝廷必有賢代己也。

【令】《集韻》《正韻》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禮·月令》命相布德和令。《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又三令。《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又縣令。漢法,縣萬戸以上爲令,以下爲長。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又善也。《詩·大雅》令聞令望。《左傳·成十年》忠爲令德,非其人猶不可,况不令乎。又姓。又《集韻》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零。厮役曰使令。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又令狐,亦地名。又令狐,複姓。又《詩·齊

【遣】《廣韻》《集韻》去演切《正韻》驅演切,音繾。《說文》縱也。《廣韻》送也。《儀禮·旣夕》書遣于策。《註》遣,猶送也。又《正韻》祛也,逐也,發也。《左傳·僖二十三年》姜氏與子犯謀,醉而遣之。《前漢·孔光傳》遣歸故郡。又《廣韻》去戰切《集韻》《韻會》《正韻》詰戰切,繾去聲。《廣韻》人臣賜車馬曰遣車。《正韻》將葬而祭曰遣奠。旣祭,乃包牲體,載之以車,隨柩而行,曰遣車。《禮·檀弓》遣車一乗。《註》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

【如此】。《礼记·乐记》:“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驍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