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癣得志兮,蛲蛔伏蟠

疥癣得志兮,蛲蛔伏蟠

诗句读音
蛲蛔伏蟠平仄: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náo huífúpán
疥癣得志兮平仄:仄 仄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二齊
拼音: jiè xuǎndé|děi|dezhìxī

疥癣得志兮,蛲蛔伏蟠释义

【蛲蛔】蛲虫和蛔虫。泛指人体寄生虫。《关尹子·六七》:“我之一身,内变蟯蛔,外烝蝨蚤。”

【蟠】《唐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爾雅·釋蟲》蟠,婦。《註》甕器底蟲。又《韻會》蒲官切,音盤。伏也,曲也,屈也。《揚子·太經》龍蟠于泥。又委也。《禮·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蟠于地。又蟠木。《大戴禮》乗龍而至四海,東至于蟠木。 通作盤。《袁公·諸葛亮贊》初九龍盤。又《集韻》蒲波切,音婆。《陸雲·贈鄭曼季詩》所謂伊人,在澗之阿。虎質山嘯,龍輝淵蟠。

【疥癣】疥与癣。亦特指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寧有患疥转作疟乎?”清孙枝蔚《患疥》诗:“家贫无药物,疥癣坐相欺。”鲁迅《书信集·致山上正义》:“癞疮疤,即因疥癣而变秃处的痕迹。”2.疥癣一类的疾患。比喻小患。《国语·吴语》:“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韦昭注:“疥癣在外,为疾微也。”明唐顺之《答徐存斋相君书》:“东南海寇出没,於国家虽为疥癣,而百姓则不堪荼毒。”叶玉森《四日冒风雪因事赴全椒》诗:“疥癣虽平心腹未,已将功德颂神汤。”3.比喻细微。有鄙视之意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