洎乎检点将来,未是衲僧巴鼻
诗句 | 读音 |
---|---|
洎乎检点将来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jì hūjiǎn diǎnjiāng lái |
未是衲僧巴鼻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去六至 拼音: wèishìnàsēngbābí |
洎乎检点将来,未是衲僧巴鼻释义
【洎乎】1.等到,待及。唐杨炯《<王勃集>序》:“洎乎潘陆奋发,孙许相因,继之以颜谢,申之以江鲍。”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2.和,与。洎,通“暨”。《旧唐书·李怀光传》:“详考先王之道,洎乎烈祖之训,皆以刑佐德,俾人嚮方,则斧鉞之诛,甲兵之伐,盖不得已而用也。”
【检点】查点。唐方干《赠山阴崔明府》诗:“压酒晒书犹检点,修琴取药似交关。”明沉锺鹤《虞美人·春雨》词:“桃花和泪湿臙脂。检点残红一半未开时。”茅盾《过年》:“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2.约束;慎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萧秀才因一时无心失误上,白送了一个状元。世人做事决不可不检点!”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行文时说话偶有不检点之处,我也希望他不至于见怪。”3.太平天囯前期第七等官阶,为朝内官。后期封赏转滥,降为卑官。罗尔纲《太平天囯史稿·官制志·总说》:“朝内官职丞相最高
【将来】算来。《左传·昭公三年》:“我欲得齐,而远其宠,宠将来乎?”2.未来。《汉书·匈奴传下》:“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宋陈亮《书<文中子>附录后》:“得其理足以知百世之变,明其数足以计将来之事。”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3.带来;拿来。《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陈良》:“向下土有一人,姓陈名良,游魂而已,未有统摄,是以将来。”唐牛僧孺《玄怪录·崔书生》:“无行崔郎,何必将来?”《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温秀才道:‘帖在那里,将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衲】《唐韻》奴荅切《集韻》諾荅切,音納。《廣韻》補衲,紩也。又僧衣曰衲。《蘇軾詩》欲敎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又百衲,琴名。又《集韻》儒稅切,音汭。義同。 《玉篇》或作納。
【僧】《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巴】《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又《說文》蟲也。或曰
【鼻】〔古文〕自《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音紕。《說文》鼻,引气自畀也。《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管子·水地篇》發爲鼻。《白虎通》鼻者,肺之使。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又炊鼻,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杜註》炊鼻,魯地。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前漢·昌邑哀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