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罗帕求诗,琵琶遮面

记罗帕求诗,琵琶遮面

诗句读音
琵琶遮面平仄:平 平 仄
韵脚:去三十三線
拼音: pí pázhēmiàn
记罗帕求诗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luó pàqiú shī

记罗帕求诗,琵琶遮面释义

【琵琶】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秦末,百姓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晋傅玄《〈琵琶赋〉序》。)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

【遮】《廣韻》正奢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奢切,音。《說文》遏也。《玉篇》冒也,斷也,要也,攔也。《史記·高帝紀》三老董公遮說漢王。《後漢·班超傳》伏兵遮擊。又《正韻》蔽也。《後漢·輿服志》張帶鞬,遮迾出入。又《正字通》周遮,語多貌。《白居易詩》周遮說話長。又《集韻》之夜切,音柘。義同。又叶之戈切,灼平聲。《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林爲之震動,川谷爲之蕩波。《巴渝》宋蔡,淮南《于遮》。《註》《于遮》,曲名。漢典考證:〔又叶之弋切,灼平聲。《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林爲之震動,川谷爲之蕩波,巴渝宋蔡,淮南于遮。〕 謹

【罗帕】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唐杜甫《骢马行》:“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宋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算计定了,侵晨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紥了,一口气跑到渡口来。”

【求诗】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察风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风、采诗。《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何休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2.谓寻觅诗句。宋陆游《别王伯高》诗:“倾家酿酒犹嫌少,入海求诗未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