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平芜送落晖,六朝征战尚依稀
诗句 | 读音 |
---|---|
极目平芜送落晖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jímùpíng wúsòng luòhuī |
六朝征战尚依稀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liù cháozhēngzhànshàngyī xī |
极目平芜送落晖,六朝征战尚依稀释义
【极】《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音笈。《說文》驢上負也。《篇海》爲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又《廣韻》巨業切,音跲。极插也。(極)《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禁入聲。《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
【目】〔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見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穷阴匝海,平芜带天。”唐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诗:“秋来缘树復缘墙,怕共平芜一例荒。”明许承钦《过李家口》诗:“枣香来野径,麦秀满平芜。”清龚自珍《最录中论》:“平芜生之,灌木丛之,剔而薙之,乃覿瑶草。”郭沫若《蜀道奇》诗:“海水倾泄出平芜,土壤膏腴成天府。”
【送落】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这穆太公因为寻取儿子回家,不料儿子寻不着,反送落一件日用之物。”
【晖】《廣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音輝。《說文》光也。《易·未濟》君子之光,其暉吉也。《玉篇》或作煇。
【六朝】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史称为六朝。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六九:“祗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宋史·张守传》:“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清黄遵宪《元武湖歌和龙松岑》:“莽莽六朝兴废事,珠楼綺阁未渠央。”2.指魏、晋、后魏、北齐、北周和隋。这些朝代皆建都北方,称为北朝六朝。三国至隋统一前后三百馀年的历史时期亦统称为“六朝”,如:六朝建筑、六朝书法,皆兼举南北六朝而言。典
【征】〔古文〕徰《廣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証平聲。《爾雅·釋言》行也。《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詩·小雅》之子于征。又《韻會》征,伐也。《易·離卦》王用出征。《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又《正韻》征,取也。《禮·王制》關譏而不征。又姓。《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註》仙人,姓征,名伯僑。又《韻會》通政。《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註》音征,稅也。當作征。又通正。《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战】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之膳切,旃去聲。《說文》也。《左傳·莊十一年》皆曰戰。又懼也。《書·仲虺之誥》小大戰戰。又姓。漢戰兢,明戰愼。
【依稀】希”。亦作“依俙”。1.隐约;不清晰。南朝宋谢灵运《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宋梅尧臣《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觉而录之》诗:“滉朗天开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题句犹存,而淡墨依稀,若将磨灭。”瞿秋白《赤都心史》一:“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稀。”2.相像;类似。《魏书·刘昶传》:“故令班镜九流,清一朝轨,使千载之后,我得髣像唐虞,卿等依俙元、凯。”宋田锡《贻宋小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