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子陵台下路,滔滔惟有水流东
诗句 | 读音 |
---|---|
滔滔惟有水流东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tāo tāowéi yǒushuǐ liúdōng |
极目子陵台下路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一暮 拼音: jímùzǐ líng táixiàlù |
极目子陵台下路,滔滔惟有水流东释义
【滔滔】奔流貌。《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儦儦。”毛传:“滔滔,流貌。”汉王粲《赠文叔良》诗:“瞻彼黑水,滔滔其流。”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王逸注:“滔滔,行貌。”宋梅尧臣《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元萨都剌《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周立波《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平型关,并且指日要到达太原,去喝那里的葡萄酒。”茅
【惟有】《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宋苏轼《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诗之一:“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那刘省帅向来最恨的是吃鸦片烟,这是那一班中兴名将公共的脾气,惟有他恨的最利害。”
【水流】1.流动的水,流水。孙犁《白洋淀纪事·看护》:“她顺着水流歪歪斜斜的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碧野《月亮湖》:“水流温暖,在寒冷的秋天早晨蒸腾着水气。”2.江河的统称。《人民日报》1982.12.5:“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
【极】《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音笈。《說文》驢上負也。《篇海》爲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又《廣韻》巨業切,音跲。极插也。(極)《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禁入聲。《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
【目】〔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見
【子陵台】东汉严子陵隐居钓鱼处。在浙江桐庐县南富春山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严子陵钓台,西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处。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唐谭用之《寄王侍御》诗:“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子陵臺。”宋王自中《酹江月·题钓台》词:“扁舟夜泛,向子陵臺下,偃帆收櫓,水阔风摇舟不定。”参见“富春山”。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路】《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又《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又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