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鞍玉勒抛何处,腾踏渥洼寒影中
| 诗句 | 读音 |
|---|---|
| 腾踏渥洼寒影中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téng tàwò wāhán yǐng1|4 |
| 金鞍玉勒抛何处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jīnānyù lèpāohé|hē|hèchǔ|chù |
金鞍玉勒抛何处,腾踏渥洼寒影中释义
【腾踏】蹋”。1.提起脚踏或踢。唐顾况《险竿歌》:“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綰头髻盘旋风。”《资治通鉴·唐则天后神功元年》:“丁卯,昭德、俊臣同弃市……仇家争噉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特指舞蹈的踢腿踏脚。唐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五:“熨帖新巾来与裹,犹看腾踏少年场。”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舞有骨尘舞、胡旋舞,俱於小圆毬子上纵横腾踏,两足不离毬上。”2.指高抬腿行进;奔腾。唐王建《水夫谣》:“夜寒衣溼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説,齐声腾踏牵船出。”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
【渥洼】即渥洼。樊增祥《<东溪草堂词选>自序》:“此五君者,譬诸渥漥美駟,荆野明摇,词学一日不湮,斯人亦一日不没。”参见“渥洼”。1.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境,传说产神马之处。《史记·乐书》:“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復次以为《太一之歌》。”裴駰集解引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数於此水旁见羣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利长﹞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唐卢纶《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渥洼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清刘大櫆《与李侍郎书》:“盖伯乐过渥洼之渚,而马群为空。”2.指
【寒影】以清冷感觉的物影。唐苏味道《咏霜》诗:“带日浮寒影,乘风进晚威。”宋余靖《西山》诗:“鱼戏竹溪寒影碎,路穿松坞翠阴斜。”元程鉅夫《送尹生归江西》诗:“野岸晓光千棹急,平湖寒影数峯欹。”清张鉴《夕阳》诗:“记得红衫高骨马,九嵕寒影绕潼关。”汉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金】〔古文〕《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今。《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疏》可銷鑄以爲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又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
【鞍】《韻會》同鞌。《前漢·李廣傳》令皆下馬解鞍。
【玉勒】1.玉饰的马衔。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唐高适《送浑将军出塞》诗:“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宋史·外国传六·回鹘》:“遣使曹万通以玉勒名马……来贡。”2.指马。唐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明梅鼎祚《玉合记·赠处》:“玉勒乍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清汪懋麟《扈从东巡日记序》:“秘书日日随行殿,玉勒前头珥笔来。”
【抛】《唐韻》匹交切《集韻》《韻會》《正韻》披交切,音脬。《說文》棄也。《廣韻》擲也。又《唐韻》匹貌切《集韻》《韻會》《正韻》披敎切,音砲。義同。又軍中以機發石曰拋車。《後漢·袁紹傳》曹操發石車擊紹軍中,呼曰霹靂車。《註》卽今拋車也。《唐書·高麗傳》李勣列拋車飛大石,所當輒潰。《集韻》別作。又《說文》或从手票聲。通用摽。詳摽字註。又《集韻》《韻會》《正韻》或作抱。詳抱字註。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