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

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

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

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

金庸简介

金庸(1925~)作家,新闻记者。

原名查良镛,笔名林欢、姚馥兰。

浙江海宁人。

抗日战争期间,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攻读国际法。

战后,曾就读于东吴法学院,任杭州《东南日报》记者,后考入上海《大公报》任电讯翻译,1948年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编辑。

1950年,转入《新晚报》编副刊、写专栏,50年代中期,一度进入电影界,写作电影剧本。

1958年,创办《明报》,后发展为《明报》报业有限公司,刊行日报、晚报、周刊、月刊,兼营出版社。

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及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金庸自1955年开始撰写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一经发表,名声鹊起,30年来共写出14部36册,主要作品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雪山飞狐》等;大多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因其所著富于艺术独创性,别开武侠小说审美新境界,拥有雅俗共赏的读者群,为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

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1938年到延安「鲁艺」任教。

50年代后任中科院文研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有《汉园集》《夜歌》《预言》等。

穆旦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1869~1936)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

即章炳麟。

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早年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投身变法运动,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

政治思想倾向改良主义。

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有为、梁启超是今文经学派,不久即分道扬镳。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

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

同年夏,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

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

为了宣传排满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

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

高旭简介

高旭(1877年-1925年)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中国近代诗人。

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与柳亚子、陈去病等创立南社。

卷入曹锟贿选事件使他晚年声名不保,诗文由其弟高基编为《天梅遗集》。

高旭少时就自视甚高,曾自比屈原、李白,自谓“屈原捐者青莲狂,我于其间必翱翔”、“我是青莲今在世,谪下人间”。

早期的诗中有不少是悼念维新志士的,如《读<谭壮飞先生传>》、《吊烈士唐才常》等等,也有很多民族主义的宣泄:“忆昔指挥候承祖,力排外族丹心苦。

率卫官拜明祖前,放生大哭泪如雨”、“格杀丑类五百人,短刀巷战愤切齿。

大事毕失吃一刀,滚滚头颅好男子。

为种流血愤切齿,激起汉族奴隶耻。

”维新变法之后,高旭从单纯的民族主义转为对变法的热切歌颂,高唱“南海真吾师””(《书南海先生《与张之洞书》后,即步其《赠佐佐友房君》韵》)。

唐才常起义被镇压后,他学过一段时间佛学,写过一些佛理诗,如“细读华严经,始觉昔年误。

面壁参平等,焚香消外惧”(《暮春杂咏》)。

汪国真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出生,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学校时,喜欢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

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俄国人)、狄金森(美国人)。

作品风格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

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

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汪国真名列第一。

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汪国真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他的书法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梦山、云台山、花果山、周瑜陵园、解州关帝庙等名胜风景区,他还应邀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饭店创作书画作品。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

生于浙江金华,1996年5月5日卒于北京。

1928年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自学绘画兼习法文,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的诗作,给他后来的创作留下深刻的影响。

1932年回国,途中写了《那边》等忧国忧民的诗作。

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囚徒生活促使他从绘画转到诗歌创作,在狱中写下《芦笛》、《透明的夜》、《巴黎》、《马赛》等诗作,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

作品赞美养育自己的农妇,为其凄苦的命运抒发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深刻同情。

1935年出狱,曾到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继又流浪到上海。

1936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上海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

翌年去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86~1975)中国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

名贤琮,号璧伍,又名用威。

1886年3月5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的乡塾教师家庭,1975年4月2日卒于北京。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

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1914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律师工作。

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34年参加长征。

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马君武简介

马君武(1881~1940)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道凝,字厚山,号君武。

广西桂林人。

1901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

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会,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1907 年赴德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 。

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参与起草《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

1912年出任国会参议员。

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

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马任总统府秘书长;又任广西省省长。

后因军阀横行,被迫辞职出走。

1924年,马君武和冯自由、章太炎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翻译了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篇;编译了《德华字典》等书,并第一个翻译出版了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马君武后半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中国诗人。

山东诸城人。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1923年到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接触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

1926年,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考入青岛大学补习班。

次年考入青岛大学,先入英文系,后转入中文系。

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作大量新诗。

1933年出版诗集《烙印》,次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

1934年大学毕业,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面从事诗创作。

1936年出版长诗《自己的写照》与短诗集《运河》。

这些作品,多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真实、精练、含蓄,给当时诗坛带来新的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近5年,出版《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诗集。

作品热情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和信心。

虽不及战前诗篇精练、严谨,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调奔放流畅。

1942年,到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

至1944年,出版《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