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丘逢甲简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

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

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

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

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秋瑾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1898~1976)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卒于北京。

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

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

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中国诗人。

山东诸城人。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1923年到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接触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

1926年,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考入青岛大学补习班。

次年考入青岛大学,先入英文系,后转入中文系。

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作大量新诗。

1933年出版诗集《烙印》,次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

1934年大学毕业,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面从事诗创作。

1936年出版长诗《自己的写照》与短诗集《运河》。

这些作品,多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真实、精练、含蓄,给当时诗坛带来新的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近5年,出版《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诗集。

作品热情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和信心。

虽不及战前诗篇精练、严谨,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调奔放流畅。

1942年,到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

至1944年,出版《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6部。

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2首,及诗集《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等2部。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祖籍浙江义乌。

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于右任简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

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

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幅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中国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

1913年随兄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学浓厚的兴趣,又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又完成第二本小说集《茑萝集》,震惊了文坛。

在此期间,曾参加《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务工作,并在安庆政法学校、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任教。

1926年3月,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2月回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和《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

1927年8月脱离创造社。

一度与鲁迅合作编辑《奔流》月刊。

1930年2月,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同年4月移杭州隐居,思想有些消沉。

1936年2月,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又重新振作,投入时代的洪流。

1937年,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

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1869~1936)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

即章炳麟。

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早年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投身变法运动,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

政治思想倾向改良主义。

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有为、梁启超是今文经学派,不久即分道扬镳。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

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

同年夏,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

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

为了宣传排满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

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