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艾青简介
- 244 次浏览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
生于浙江金华,1996年5月5日卒于北京。
1928年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自学绘画兼习法文,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的诗作,给他后来的创作留下深刻的影响。
1932年回国,途中写了《那边》等忧国忧民的诗作。
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囚徒生活促使他从绘画转到诗歌创作,在狱中写下《芦笛》、《透明的夜》、《巴黎》、《马赛》等诗作,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
作品赞美养育自己的农妇,为其凄苦的命运抒发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深刻同情。
1935年出狱,曾到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继又流浪到上海。
1936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上海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
翌年去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