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中国诗人。

山东诸城人。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1923年到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接触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

1926年,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考入青岛大学补习班。

次年考入青岛大学,先入英文系,后转入中文系。

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作大量新诗。

1933年出版诗集《烙印》,次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

1934年大学毕业,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面从事诗创作。

1936年出版长诗《自己的写照》与短诗集《运河》。

这些作品,多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真实、精练、含蓄,给当时诗坛带来新的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近5年,出版《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诗集。

作品热情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和信心。

虽不及战前诗篇精练、严谨,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调奔放流畅。

1942年,到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

至1944年,出版《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6部。

柳亚子简介

柳亚子(1887~1958)近代诗人。

南社发起人。

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庐,又改名弃疾,字亚子。

江苏吴江人。

早年即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加入中国教育会。

次年入上海爱国学社求学,积极从事诗文创作,自此成为革命派文化宣传队伍中的活跃分子。

三十二年,在同盟会江苏分会创办的健行公学教书,加入同盟会,同时又加入光复会。

为配合《民报》和改良派的论战,与田桐等出版《复报》。

宣统元年(1909),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历任书记员、编辑员、主任等职。

在整个南社存在期间,他始终是实干派和急进派。

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思想性,他反对叹老嗟卑的个人主题的吟咏,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

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顾炎武、龚自珍3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

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

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

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

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

北岛简介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

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北岛祖籍中国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

毕业于北京四中。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作过翻译,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

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

于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他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创作,寻找机会朗读自己的诗歌。

1994年曾经返回中国,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遣送回美国,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还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2001年10月回国为父奔丧,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

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1]。

闻捷简介

闻捷1923年6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丹徒县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庭。

少年时代曾在煤厂当学徒。

1938年初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

1938年入党。

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文工团﹑陕北公学工作﹑学习﹐并写作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斗争生活的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记者参加解放西北的战斗﹐并随军到了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

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

稍后﹐专门从事诗歌创作。

闻捷在解放前就开始文学创作﹐但以主要精力写诗并引起广泛注意﹐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2年起﹐闻捷在新疆工作期间﹐就开始进行诗的写作。

1955年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写东南沿海水兵生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外﹐大部分表现新疆兄弟民族新的生活。

后来﹐它们与作者其它表现新疆风貌的诗作一起结集为《天山牧歌》(1955)。

胡适简介

胡適(1891~1962)中国学者,诗人。

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穈,学名洪骍,字適之。

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62年2月24日卒于台北。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適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于右任简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

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

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幅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今广东新会人。

维新变法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逃亡至国外。

陈敬容简介

陈敬容(1917.9.2-1989.11.8),女,汉族,作家,原籍四川乐山。

代表作品《窗》。

1932年春读初中时开始学习写诗。

1934年底只身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中外文学,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

这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

第一首诗《十月》作于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联合日报晚刊》上发表。

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

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

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诗》月刊,任编委。

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

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

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执笔创作,10年来发表诗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诗数十篇,并有新的译著问世。

1981年至1984年曾为《诗刊》编外国诗专栏。

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

浙江海宁人。

1901年秋赴日留学。

不久,以病归,相继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农学报》与《教育世界》杂志。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

次年,经罗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

这期间,他对哲学、文学有浓挚的兴趣,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哲学,又潜心词曲,作有《人间词话》传世。

辛亥革命后从事甲骨文及汉简的研究,并与日本学者多有往还。

1916年回到上海,编辑整理旧籍,并继续致力于甲骨文及考古的研究。

他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

他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的方法,系统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立论精确,为学者所叹服。

王国维在金文方面,解释文字极为矜慎,不为穿凿附会之说。

此外,王国维对古音和训诂也有许多重要论著。

1923年,被召为废帝溥仪充南书房行走。

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

戈壁舟简介

戈壁舟(1915-1986)四川成都人,一九三六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九年赴延安,写了不少民歌体诗歌。

解放后,出版诗集《别延安》、《轻松翠竹》、《沙原牧女》等。

一九八六年三月五日因肺癌在成都逝世。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祖籍浙江义乌。

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