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丘逢甲简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

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

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

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

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冯至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河北涿县人。

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

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论著《杜甫传》等。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冰心简介

 

冰心(1900~)著名作家。

原名谢婉莹。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

1918年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并获奖学金,同年8月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抗日战争期间,迁居昆明和重庆,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6年底去日本,在京都大学、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

1951年秋回国后,主要从事散文和儿童文学创作,并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冰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涌现的女作家。

她在大学时代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先以一系列触及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现实的问题小说引人瞩目,继以清新隽永的哲理小诗《繁星》和《春水》饮誉诗坛,又以婉约清丽的抒情散文《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系列性作品轰动文坛,成为新文学开创时期实绩显著、风格鲜明的重要作家。

樊增祥简介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

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

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

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

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

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

著有《樊山全集》。

樊增祥师事张之洞、李慈铭,常与二人酬唱。

他是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诗稿达30000首。

早年喜爱袁枚,继而好赵翼,后宗尚温庭筠、李商隐,上溯刘禹锡、白居易。

他“论诗以清新博丽为主,工于隶事,巧于裁对”,“尤自负其艳体之作,谓可方驾冬郎(韩□)”(陈衍《石遗室诗话》)。

集中次韵、迭韵之作很多,因难见巧,炫才夸富,失之浮艳俗滥。

但他为人并不佻达,主张“诗贵有品”,虽自言“平生文字幽忧少”,但遭遇重大事变,也不能不变得“贾傅悲深”,庚子后写下一些关切时局的作品。

陈梦家简介

陈梦家(1911~1966)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浙江上虞人。

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收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

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他的治学道路是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

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多有创见。

其论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等。

 

琼瑶简介

琼瑶(1938~)中国台湾当代作家。

原名陈,笔名琼瑶、心如、凤凰等。

湖南衡阳人。

她生逢战乱,1949年随家迁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附小及台北二中。

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大学。

16岁在台湾《晨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云影》。

读高中时,先后发表200余篇文章。

1963年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出版,一举成名。

1963~1985年,共创作长篇小说《幸运草》、《烟雨闬闬》、《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碧云天》、《冰儿》等42部。

美化人生的爱情理想是她小说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她小说引人入胜的主要手段;具有浓郁诗意、雅俗共赏的文学语言是她小说独具魅力的重要特点。

因此她的言情小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并有大量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片。

席慕容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1898~1976)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卒于北京。

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

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

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去病简介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

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垂虹亭长。

江苏吴江同里人。

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

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

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

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风格苍健悲壮。

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诗人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

《将赴东瀛赋以自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遂的怅惘。

《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

《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的一日。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中国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

1913年随兄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学浓厚的兴趣,又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又完成第二本小说集《茑萝集》,震惊了文坛。

在此期间,曾参加《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务工作,并在安庆政法学校、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任教。

1926年3月,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2月回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和《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

1927年8月脱离创造社。

一度与鲁迅合作编辑《奔流》月刊。

1930年2月,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同年4月移杭州隐居,思想有些消沉。

1936年2月,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又重新振作,投入时代的洪流。

1937年,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