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号友山,笔名闻亦多、闻一多。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不仅精于新诗创作,而且在新诗格律的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

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

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

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9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

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省)人。

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

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

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迅即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和改良思潮作斗争。

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党区的工作。

同年6月,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出席第三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是中共第二至四中央执行委员。

于1927年4月6日被直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等。

陈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毕业后被派赴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

1927年春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反共后转赴江西,8月上旬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第25师第73团团指导员。

起义军南下失败后,与朱德等整顿余部,转战闽赣粤湘边。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任师党代表。

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田间简介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

生于安徽无为。

1933年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曾参加《新诗歌》、《文学丛报》的编辑工作。

1935年出版诗集《未明集》,次年又出版《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

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农民的痛苦和反抗。

1937年春去日本,同年7月回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

1938年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

同年出版诗集《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

1943年出版《给战斗者》。

这些作品充满战斗精神,感情强烈,诗句简短,被誉为「时代的鼓手」。

1943年起,先后任雁北地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等职。

这时期的诗作着力表现根据地的新人物、新世界,出版有《盂平英雄歌》、《她也要杀人》、《赶车传》(第一部)等诗集。

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副部长、文学讲习所主任、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

出版《汽笛》、《芒市见闻》、《马头琴歌集》、《英雄战歌》、《非洲游记》等诗集及散文集《板门店记事》、《欧游札记》等。

1989年出版《田间诗文集》。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2首,及诗集《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等2部。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秋瑾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者的家庭。

他学名开贞,号尚武。

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若水的第一字合为「沫若」,用它作自己的笔名。

郭沫若对于文学发生兴趣,甚至开始语体诗的尝试,是1919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作。

如他所说,「在一九一九与二O年之交,我的诗兴被煽发到狂潮的地步」。

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收集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诗作。

1922年5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失去行动自由,于1928年2月,化名乘船离沪去日本,开始十年流亡生活。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积极支持中国留日学生的进步文艺活动。

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多种专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离日潜回祖国。

1940年10月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担任主任。

他完成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重要史学论著。

弘一简介

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

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市。

工诗文词赋书画篆刻,曾留学日本习西洋画及音乐,创春柳社为新话剧运动先驱,曾任教天津多所学院及做报社编辑及于浙江师范学院授国画及音乐等七科系,所作诗词多附曲谱。

四十岁于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整理完成」戒相」、」华严十回向品初回向章」等经文佛典,被专称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投身民主革命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

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

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