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

“近代诗人有哪些,近代有哪些诗人?近代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近代诗人!”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柯原简介

柯原(1931--)生于河北景县,侗族。

1948年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后参军,再后一直在部队任职。

有诗集《露营集》《金三角之恋》等。

陈三立简介

陈三立(1852~1937)中国近代诗人。

字伯严,号散原。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创办新政,提倡新学,支持变法。

陈三立佐其父,多所筹划,当时与谭嗣同齐名,有两公子之称。

其子陈师曾为画家,陈寅恪为史学家。

陈三立为同光体诗人的首领。

陈衍区分近代诗艺术风格为两派,列三立于「生涩奥衍」一派之内。

他的一些作品表现了从新潮流退出以后,仍然压抑不下的风云之气,愤激郁勃之情。

至于涉及怀人悼友、旅途游览等题材的作品,反映了旧时知识分子的坎坷不幸遭遇和作者沉郁苍凉的情怀。

陈诗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取境奇奥,造句瘦硬,炼字精妙。

清亡以后以遗老自居。

所作思想上留恋清王朝,艺术上无长进。

陈诗不仅为同光体一派所推崇,领导诗界革命的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也表示推许。

陈三立擅长古文,能继承桐城派传统。

著有《散原精舍诗集》上下卷,《续集》上中下3卷,《别集》1卷,《散原精舍文集》17卷。

吉鸿昌简介

吉鸿昌(1895─1934)抗日爱国将领。

原名桓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早年参加西北军。

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

1931年因拒绝进行「剿共」战争,被蒋介石强令出国。

一二扒事变后回国。

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人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收复多伦等失地。

同年10月,同盟军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夹击下失败。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被国民党特务刺伤被捕,后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李季简介

李季(1922~1980)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李振鹏。

河南唐河人。

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在太行山区八路军中任连指导员、联络参谋等职。

1942年到陕北靖边县靖镇完全小学教书,1945年任盐池县政府秘书,开始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写作,次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

作品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塑造了王贵、李香香一代觉醒了的农民形象。

贴切自如地运用比兴手法,节奏明快流畅,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涌现的优秀作品之一。

1947年调回延安,任《群众日报》副刊编辑。

1949年去武汉,任中南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出版部部长,翌年任《长江文艺》主编。

1952年出版诗集《短诗十七首》。

同年到甘肃玉门油矿深入生活,担任中共矿党委宣传部部长。

先后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生活之歌》和《玉门诗抄》等。

1954年底回北京以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主席、《人民文学》副主编、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出版诗集《西苑诗草》、叙事长诗《杨高传》、《剑歌》、《石油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