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
诗句 | 读音 |
---|---|
玉池先下水中银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ù chíxiānxià shuǐ1|4yín |
金鼎欲留朱里汞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一董 拼音: jīn dǐngyùliúzhū|shúlǐgǒng |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释义
【玉池】沼泽名。《文选·张衡<南都赋>》:“於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贮水渟洿,亘望无涯。”李周翰注:“皆陂泽名。”2.仙池。晋傅玄《拟楚篇》:“登崑崙,漱玉池。”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朝食琅玕实,夕饮玉池津。”3.池沼美称。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之四:“彪炳此金塘,藻耀君玉池。”宋欧阳修《荷叶》诗:“採掇本芳陂,移根向玉池。”4.道教语。指口。《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玉池清水灌灵根。”务成子注:“口为玉池太和宫。”宋苏轼《菜羹赋》:“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筴而晨飱;助生肥於玉池,
【先】《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霰平聲。《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又姓。《韻會》晉有先軫。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註》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
【下水】牲畜的内脏。《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中间又架着一盘,便是那十二件里片下来的攒盘,连头蹄下水都有。”王愿坚《标准》:“他想起了被自己丢在小河边上的那张牛皮和一副牛下水。”2.指坏人的心肠。骆宾基《马小贵和牛连长》:“那个家伙不是好下水,他一定威胁他什么!”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三章:“这坏种肚里装这么副坏下水!?”1.放水。《战国策·东周策》:“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2.自上流而下。杜甫《行次古城店泛江作》诗:“济江元自濶,下水不劳牵。”《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一路都是下水,又快又稳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银】《唐韻》語巾切《集韻》《韻會》《正韻》魚巾切,音誾。《說文》白金也。《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註》朱提,縣名,出善銀。又黃銀。《山海經·臯塗之山註》黃銀出蜀中,與金無異,但上石則色白。又《唐書·房齡傳》賜齡黃銀帶。又《寶藏論》銀有十七種,天生牙出銀坑內石縫中,狀如亂絲,色紅者上,入火紫白,如草根者次之。銜黑石者最奇,生樂平鄱陽產鉛之山,一名龍牙,一名龍鬚。生銀出石中,成片塊,大小不定,狀如硬錫。母砂銀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赤光。黑鉛銀得
【金鼎】1.黄金炊具。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宋陈师道《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南朝宋鲍照《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唐聂夷中《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唐吕岩《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唐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明陆采《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汞】《唐韻》《正韻》胡孔切《集韻》《韻會》虎孔切,音嗊。本作澒。丹砂所化,爲水銀也。又《集韻》胡貢切,音哄。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