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诗句读音
金凤玉露玻璃月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十月
拼音: jīn fèngyù lùbō liyuè
并作诗人富贵秋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八尤
拼音: bìng|bīngzuòshī rénfù guìqiū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释义

【金凤】金质的或金饰的凤形熏炉。北齐萧放《冬夜咏妓》:“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2.见“金凤凰”。3.台名。《北齐书·文宣帝纪》:“至是,三臺成,改铜爵曰金凤。”南朝陈徐陵《报尹义尚书》:“目悬河阳,追铜爵而无远;神游漳水,与金凤而俱飞。”唐王勃《铜雀妓》诗之一:“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鄴城。”4.凤仙花的别称。明王象晋《郡芳谱·花谱》:“凤仙……开花头翅羽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5.琵琶、琴、筝之属。因弦柱上端刻凤为饰,故称。前蜀牛峤《西溪子》词:“捍拨双盘金凤,蝉鬢玉釵摇动。”前蜀魏承班《菩萨蛮》词:

【玉露】1.指秋露。南朝齐谢朓《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唐杜甫《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水浒传》第三十回:“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深秋。”王大觉《题顾悼秋悼秋盦图》诗:“帘外银河淡,琴边玉露清。”2.喻美酒。元顾瑛《水调歌头·桂》词:“金粟缀仙树,玉露浣人愁。谁道买花载酒,不似少年游。”清方文《偶过玉海小饮》诗:“火烧玉露色香减,蜜浸人蓡风味嘉。”

【玻璃】亦作“玻瓈”。1.古为玉名,亦称水玉,或以为即水晶。今指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型,冷却后制成。《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碧玻璃镜,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新唐书·西域传下·吐火罗》:“劫者,居葱岭中……武德二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水精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又﹝集解﹞引陈藏器曰:“玻璃

【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又《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又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作】〔古文〕胙《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又振也。《書·康誥》作新民。又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又爲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又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又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又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又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註》謂削其鱗。又汨作,逸書篇名。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又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又《集韻

【诗人】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託志乎素餐。”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范鲁公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2.写诗的作家。汉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唐白居易《马上作》诗:“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明黄淳耀《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陶徵士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摩詰、昌黎、梦得、圣俞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孙犁《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富贵】1.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显达,不求富贵,书并不是他的干禄的工具。”2.使富裕而显贵。《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汉书·窦婴传》:“梁人高遂乃説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周书·文帝纪下》:“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诸侯内立百官者,非欲富贵其身而尊荣之,盖以天下至广,非一人所能独治,是以博访贤才,助己为治。”

【秋】〔古文〕龝《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爲白藏。《註》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又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又《說文》禾穀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又《禮·鄕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註》愁讀爲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又九月爲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