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诗句 | 读音 |
---|---|
前困蒺藜后臲卼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qiánkùnjí líhòuniè wù |
荆棘深处共潜身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jīngjíshēn chù4|1qiánshēn |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释义
【困】〔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悶切,坤去聲。《說文》故廬也。从木,在囗中。《徐鍇曰》舊所居廬,故其木久而困獘也。《六書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爲窮困,病困之義。又卦名。《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又《序卦》升而不已則困。又《廣韻》窮也,苦也。《書·大禹謨》不廢困窮。《禮·中庸》事前定則不困。又《史記·范睢蔡澤傳》二子不困阸,惡能激乎。又瘁也,倦極力乏也。《後漢·耿純傳》世祖至營,勞純曰:昨夜困乎。又憂愁也。《書·盤庚》汝不憂朕心之攸困。又亂也。《論語》不爲酒困。《註》言不
【蒺藜】本植物。茎平铺在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蒺藜。《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採其叶,秋得其刺焉。”《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海马周三这班人,不过同人身上的一块顽癣,良田里的一株蒺藜,也值得大作不成?”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更远的地里,已经生满蒺藜了。”2.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地面,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状相似,故名。《六韬·军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
【臲卼】动摇不安貌。《易·困》:“困于葛藟,于臲卼。”唐卢注《酒胡子》诗:“盘中臲卼不自定,四座清宾注意看。”《朱子语类》卷十四:“安,只是无臲卼之意。”《明史·广西土司二》:“地方臲卼,如破坏之舟,漂泊风浪,覆溺在目,不待智者而知之矣。”清黄景仁《遇雨止云谷寺》诗:“不祷得神庇,我心滋臲卼。”
【荆】〔古文〕《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音京。《說文》楚木也。《山海經》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本草》牡荆。《註》古者杖以荆,故字从,其生成叢而疎爽,故又謂之楚。荆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又州名。《書·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南郡臨沮侯有荆山。《註》卞和抱璞之處。又姓。《通志·氏族略》燕有荆軻,望出廣陵。又《韻補》居良切,音姜。《列女傳》屬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禍,州犁奔荆。補遺:《正韻》同荊。荊字从幵。ZDIC.NET汉典
【棘】《唐韻》《集韻》《韻會》紀力切,音殛。《說文》小棗叢生者。《詩詁》棘如棗而多刺,木堅,色赤,叢生,人多以爲藩。歲久無刺,亦能高大如棗。木色白者爲白棘,實酸者爲樲棘,亦名酸棗。《詩·邶風》吹彼棘心。《疏》棘,木之難長養者。又《爾雅·釋木》終牛棘。《註》卽馬棘也,刺粗而長。又執囚之處爲叢棘。《易·坎卦》係用纆,寘于叢棘。《左傳·哀八年》邾子無道,吳子囚諸樓臺,栫之以棘。又九棘,外朝也。《禮·王制》史以獄成吿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吿于大司,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註》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
【潜】《字彙》俗潛字。(潛)《唐韻》昨鹽切《集韻》《韻會》《正韻》慈鹽切,音。《說文》涉水也。《揚子·方言》潛涵,沉也。又游也。《註》潛行水中,亦曰游。又藏也。《易·乾卦》陽氣潛藏。又《爾雅·釋言》潛,深也。《詩·小雅》潛雖伏矣。又漢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書·禹貢》沱潛旣道。又丘名。《爾雅·釋丘》晉有潛丘。又地名。《春秋·隱二年》公會戎于潛。又邑名。《史記·楚世家》吳取楚之六潛。又潛江,縣名。《廣輿記》屬安陸府。又牛名。《酉陽雜俎》句漏縣大江中有潛牛。又姓。宋安撫使潛說友。又《小爾雅》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又《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