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风云随叱咤,渭川霆电扫端欹

京口风云随叱咤,渭川霆电扫端欹

诗句读音
京口风云随叱咤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jīng kǒufēng yún2chì zhà
渭川霆电扫端欹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wèi chuāntíngdiàn sǎoduānqī

京口风云随叱咤,渭川霆电扫端欹释义

【京口】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京口,众乃大安。”清吴伟业《送周子俶》诗:“京口正用兵,仓皇过瓜步。”典

【风云】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唐王勃《上巳浮江宴序》:“林壑清其顾盼,风云荡其怀抱。”闻一多《红烛·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2.指天文、天象。《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杨由﹞少习《易》,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水浒传》引首:“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摶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3.古军阵名有“风”“云”等,后即以“风云”泛称军阵。唐王涯《从军词》之一:“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明汤显祖《牡丹亭·折寇》:“接济风云

【随】〔古文〕遀追《廣韻》《集韻》《韻會》旬爲切,音隋。《廣韻》從也,順也。《書·禹貢》隨山刊木。《易·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詩·大雅》無縱詭隨。《傳》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又易卦名。又《易·咸卦》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註》隨,謂趾也。《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爲隨。又《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隨。又《儀禮·鄕射禮》其閒容弓,距隨長武。《註》距隨者,物橫畫也。始前足至東頭爲距,後足來合而南面爲隨。又地名。《左傳·隱五年》翼侯奔隨。《註》隨,晉地。又國名。漢爲縣。《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註》隨國,

【叱咤】。1.大声吆喝。《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汉刘向《说苑·反质》:“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吒之声未尝至于犬马。”2.指呵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或经其侧,闻墓中叱咤声曰:‘若等速避去,勿久溷贵人宅!’”何垠注:“叱咤,呵斥也。”鲁迅《野草·狗的驳诘》:“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沙汀《在祠堂里》:“但她随即就在一种低沉而迫人的叱咤中哑了下去,只剩有一种模糊不明的哽咽了。”3.怒喝。《史记·淮阴侯

【渭川】即渭水。亦泛指渭水流域。《史记·货殖列传》:“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唐孟浩然《登总持寺浮图》诗:“竹遶渭川遍,山连上苑斜。”明方孝孺《友筠轩赋》:“渭川致乎斯景,黄岗寓乎此身。”2.乐曲名。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四:“彭年善舞,鹤年、龟年善歌,尤妙製《渭川》。”典

【霆】《唐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庭。《說文》雷餘聲也。鈴鈴所以挺出萬物。从雨廷聲。《玉篇》霹靂也。《爾雅·釋天》疾雷爲霆霓。《易·繫辭》鼓之以雷霆。《詩·小雅》如霆如雷。《禮·孔子閒居》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又《玉篇》電也。《穀梁傳·隱九年》電霆也。○按雅云:當音挺。又《字彙補》借作庭。《漢楚相孫君》庭堅,作霆堅。又《集韻》他頂切,音珽。迅雷。又《廣韻》《正韻》徒鼎切《集韻》待頂切《韻會》待鼎切,音挺。《廣韻》疾雷。《詩·小雅·如霆釋文》霆,又音挺。《左思·吳都賦》鉤爪鋸牙,自成鋒穎。精若曜

【电扫】“电埽”。1.像闪电划过。比喻迅速扫荡净尽。唐元稹《苦雨》诗:“阴沴皆电扫,幽妖亦雷驱。”清郑燮《念奴娇·金陵怀古·周瑜宅》词:“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櫓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2.像内电划过。谓将事情迅速处理完毕。宋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万卷星罗,千篇电扫,肯学穷儿事楚骚。”《宋史·钱勰传》:“﹝钱勰﹞復知开封,临事益精……軾(苏軾)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3.像闪电划过。比喻迅速消逝。宋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

【端】〔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

【欹】《廣韻》於離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宜切,音漪。《玉篇》欹歟,歎美辭。通作猗。《詩·商頌》猗與那與。 从欠,與敧別。《說文》凡口出者皆从欠,若吹、欷、歔、歐、歎之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