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诗句读音
笙歌随舳舻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shēng gē2zhú lú
旌旆忽东下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jīng pèihūdōng xià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释义

【笙歌】。亦谓吹笙唱歌。《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唐王维《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酬客应制》:“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宋张子野《南歌子》词:“相逢休惜醉颜酡,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明梁辰鱼《浣纱记·投吴》:“千门花月笑相迎,香风满路笙歌引。”2.泛指奏乐唱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归过洞庭,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随】〔古文〕遀追《廣韻》《集韻》《韻會》旬爲切,音隋。《廣韻》從也,順也。《書·禹貢》隨山刊木。《易·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詩·大雅》無縱詭隨。《傳》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又易卦名。又《易·咸卦》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註》隨,謂趾也。《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爲隨。又《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隨。又《儀禮·鄕射禮》其閒容弓,距隨長武。《註》距隨者,物橫畫也。始前足至東頭爲距,後足來合而南面爲隨。又地名。《左傳·隱五年》翼侯奔隨。《註》隨,晉地。又國名。漢爲縣。《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註》隨國,

【舳舻】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汉书·武帝纪》:“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艫千里,薄樅阳而出。”颜师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后持柂处也。艫,船前头刺櫂处也。言其船多,前后相衔,千里不絶也。”晋郭璞《江赋》:“舳艫相属,万里连檣。”明梁辰鱼《浣纱记·谋吴》:“江檣輳舳艫,海雉环楼櫓。”

【旌旆】见“旌斾”。

【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

【东下】1.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清吴伟业《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久之,有闻其復东下者,主於海虞一故人。”2.谓向东攻克。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準公……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