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潺湲眠未得,不妨乘月依阑干
诗句 | 读音 |
---|---|
不妨乘月依阑干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bù fángchéng yuèyīlán gān |
静听潺湲眠未得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入二十五德 拼音: jìng tīngchán yuánmiánwèidé|děi|de |
静听潺湲眠未得,不妨乘月依阑干释义
【不妨】可以、无妨碍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宋梅尧臣《睡意》诗:“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明李贽《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2.不料。唐皮日休《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蒋礼鸿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维摩与文殊对谈何
【乘月】趁着月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宋陆游《游山西村》诗:“从今若许閒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依】《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希切,音衣。《說文》倚也。《書·無逸》知小人之依。《註》言稼穡。《詩·小雅》謀之不臧,則具是依。《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又依稀,猶彷彿也。《劉禹錫詩》宋臺梁館尚依稀。又姓。又《集韻》《韻會》隱豈切,音倚。《詩·大雅》于京斯依。又斧依,與扆通。《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又纏弦也。《儀禮·卽夕禮》設依撻焉。《疏》依,以韋依纏其弦,卽今時弓是也。又《儀禮·士虞禮》佐食無事,則出戸負依南面。《註》戸牖之閒謂之依。又喻也。
【阑干】1.横斜貌。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金史肃《宿睦村》诗:“阑干河汉已西倾,独坐披衣过五更。”陈三立《十月十四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诗:“霜月阑干照头白,天涯为念旧恩存。”鲁迅《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竦听荒鸡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阑干。”2.借指北斗。明杨基《岳阳楼》诗:“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3.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王与夫人叹曰:‘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三国魏
【静听】仔细地听。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他索性不则一声,妆睡在那里静听。”茹志鹃《黎明的故事》二:“妈妈……有时停了笔,侧耳静听一下。”
【潺湲】。《楚辞·九歌·湘夫人》:“慌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唐王涣《惆怅》诗之十:“仙山目断无寻处,流水潺湲日渐西。”清秋瑾《见月》诗:“愁见帘头月影圆,思亲空剩泪潺湲。”郭沫若《橄榄·行路难》:“崖头处处有清泉迸出,在细涧中潺湲。”2.不绝貌。清袁于令《西楼记·错梦》:“记西楼按板,至今餘韵潺湲。”3.指流水。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唐罗邺《洛水》诗:“一道潺湲溅暖莎,年年惆悵是春过。”4.流水声。唐岑参《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宋
【眠】〔古文〕《唐韻》莫賢切《集韻》《韻會》民堅切《正韻》莫堅切,麫平聲。《說文》翕目也。《釋名》泯也。無知泯泯也。《玉篇》寐也。《後漢·第五倫傳》竟夕不眠。《三國志·趙雲傳》先主與雲同牀眠臥。《列子·周穆王篇》西極古莽國,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覺。東極阜落國,其民常覺而不眠。又凡草木之偃者亦曰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形,一曰三眠三起。又凡鳥獸之偃息皆曰眠。《杜甫詩》沙上鳧雛傍母眠。又《宋史·禮志》諸王聘妃有眠羊臥鹿等物。又芊眠,茂密貌。《陸機·文賦》淸麗芊眠。《註》文采茂密貌。又色深貌。一曰遙視闇未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