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诗句读音
巫峡清秋万壑哀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六咍
拼音: wū xiáqīng qiūwàn|mò41
锦江春色逐人来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ǐn jiāngchūn sèzhúrénlái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释义

【巫峡】1.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杨炯《巫峡》诗:“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宋苏轼《巫山》诗:“瞿塘迤邐尽,巫峡峥嶸起。”郭沫若《月蚀》:“巫峡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没有的。”2.战国宋玉《高唐赋》记楚襄王游云梦台馆,有楚怀王梦与巫山神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唐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清吴谦牧《谷水歌》:“借问清秋月,先悬第几峰。”艾芜《回忆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国梧桐,披了一身金黄的叶子,送来清秋的景色。”

【万】《廣韻》《集韻》《韻會》同萬。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又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又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又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又姓。《通志·氏族略》萬

【壑】《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溝也,坑也,谷也,虛也。《詩·大雅》實墉實壑。《張衡·西京賦》谿壑錯繆而盤紆。又海曰大壑,一曰巨壑。《莊子·天地篇》大壑之爲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又《山海經》有壑山。《又》西海流沙中有國,名壑市。又《集韻》黃郭切,音穫。郝格切,音赫。義同。 俗作,非。

【哀】《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音唉。《說文》閔也。《玉篇》哀傷也。《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又《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詩·小雅》哀哀父母。又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註》哀駘,醜貌;它,其名。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又姓。《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爲姓。《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姓譜》宋有哀長吉。《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爲衷。又國名。《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又叶於希切,音衣。

【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刘逵注引三国蜀谯周《益州志》:“成都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唐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明许潮《龙山宴》:“愁暗锦江云,泪洒巫山雨。”清赵翼《题敦拙堂诗集》诗:“先生甫筮仕,即泛锦江櫂。”

【春色】的景色。南朝齐谢朓《和徐都曹》:“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春色越重,他心里身上越难过。”2.喻娇艳的容颜。宋柳永《梁州令》词:“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明杨珽《龙膏记·开阁》:“小女以蒲柳弱质,几萎秋霜,得赐龙凤仙膏,再生春色。”3.喻喜色。宋陶穀《清异录·齿牙春色》:“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为齿牙春色。”《西游记》第十二回:“萧瑀闻言,倍添春色,知他是个好人。”4.指脸上的红晕。《水

【逐】〔古文〕《唐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音軸。《說文》追也。《左傳·隱九年》祝逐之。又《隱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又《廣韻》驅也。《正韻》斥也,放也。《史記·李斯傳》非秦者去,爲客者逐。又《管仲傳》三仕三見逐。又《玉篇》競也。《左傳·昭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後漢·趙壹傳》捷懾逐物,日富月昌。又《正韻》逐逐,篤實也。又馳貌。《易·頤卦》其欲逐逐。又日逐,地名。《前漢·宣帝紀》迎日逐,破車師。又《集韻》《韻會》亭歷切,音迪。《易》其欲逐逐。《蘇林》音迪。又《字彙補》同門切。與豚同。《山海經》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来】〔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