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觅得安身法,诸老先生夜气箴

近来觅得安身法,诸老先生夜气箴

诗句读音
诸老先生夜气箴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zhūlǎo xiān shēngyè qìzhēn
近来觅得安身法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入三十四乏
拼音: jìnláimìdé|děi|deānshēnfǎ

近来觅得安身法,诸老先生夜气箴释义

【诸】〔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又

【老先生】1.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谊年二十餘,最为少。每詔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我説的是那没体面的相公们,老先生是正人君子,岂有偷觜之理。”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老先生宁愿和其他救国同志共甘苦,不愿独坐,始终未曾应允。”亦省称“老先”。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大撒脚步正往东北走,合伙了箇敬仲老先纔显俺的名。”2.旧时官场中的称呼。宋时已有之,但非仕途常称;元时始称于官场;明代,三司见督抚称老先生,见巡抚称先生

【夜气】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孟子·告子上》:“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元杨载《中秋》诗:“神清存夜气,天阔数秋毫。”《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老爷是位仁厚不过的,便觉这人尚有三分夜气,早动了一片不忍人之心。”2.夜间的清凉之气。南朝梁刘孝仪《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夜气清簫管,晓阵烁郊原。”唐韩愈《李花》诗之一:“东风来吹不解颜,苍茫夜气生相遮。”元柳贯《送叶道士归天台》诗:“石井剑花飞夜气,玉田芝草艳春暉。”鲁迅《故事新编·铸剑》:“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

【箴】《廣韻》職深切《集韻》《韻會》《正韻》諸深切,音斟。《說文》綴衣箴也。《禮·內則》紉箴請補綴。又古者以石爲箴,所以刺病。《前漢·藝文志》用度箴石箴石湯火所施。《註》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卽石箴也。《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註》可以爲砥針治癰腫者。又規戒也。《書·盤庚》猶胥顧于箴言。《左傳·襄十四年》工誦箴諫。《前漢·揚雄傳贊》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註》九州之箴也。《玉海》箴者,諫誨之辭,若箴之療疾,故名箴。又姓。《風俗通》衞有大夫箴莊子。又《爾雅·釋器》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

【近】〔古文〕《廣韻》其謹切《集韻》《韻會》《正韻》巨謹切,音瘽。《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止。《易·繫辭》近取諸身。又《廣韻》幾也。言庶幾也。《論語·其庶乎註》庶言近道也。又《韻會》迫也。《易·繫辭》二多譽,四多懼,近也。《註》位偪于君也。又《廣韻》《集韻》《韻會》巨靳切,音覲。《說文》附也。《增韻》親也,近之也。《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又《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韻會》凡遠近之近,上聲。附近之近,去聲。又《集韻》居吏切,音記。已也。辭也。《詩·大雅》往近王舅。《註》辭也。

【来】〔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

【觅】《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狄切,銘入聲。《廣韻》求也。《魏志·管輅傳》覓索餘光。《晉書·武帝紀》是猶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又《唐書·南蠻傳》南詔以貝十六枚爲一覓。又《宋史·眞宗紀》祥符三年,以西凉府覓諾族瘴疫,賜藥。 《正字通》从爪从見。俗作覔。非。《字彙補》一作。《集韻》本作覛,亦書作,或作眽,非。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又《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