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携天壤徒,浩唱羲皇言

尽携天壤徒,浩唱羲皇言

诗句读音
尽携天壤徒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一模
拼音: jìn|jǐnxiétiān rǎngtú
浩唱羲皇言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hào chàngxī huángyán

尽携天壤徒,浩唱羲皇言释义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携】俗攜字。(攜)《唐韻》戸圭切《集韻》懸圭切,音畦。《說文》提也。《六書故》縣持也。《書·立政》左右攜僕。《註》攜持僕御之人。《詩·大雅》如取如攜。《疏》物在地上,手舉攜之。《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註》提攜,謂牽將行。又離也。《左傳·僖七年》招攜以禮。《周語》節度不攜。又連也。《前漢·天文志》杓攜龍角。《註》杓,斗柄也。又姓。見《姓苑》。或省作。俗作携擕,非。

【天壤】1.天地;天地之间。《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战国策·齐策六》:“故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敝也。”晋张华《鹪鹩赋》:“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宋苏轼《何公桥》诗:“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鵜在河。”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数十年后,种类灭絶於天壤耳。”2.比喻相隔悬殊。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趋舍所尚,耳目所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乖矣。”明高启《赠金华隐者》诗:“嗟我何为在尘网,远望高峰若天壤。”徐特立《法国小学教育状况》:“以德法

【徒】〔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塗。《說文》本作。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又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又《玉篇》衆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又《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註》空手執也。又《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又《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又《廣韻》黨也。《張衡·思賦》朋精粹而爲徒。又弟子曰徒。《論語》非

【浩唱】。南朝梁沉约《郊居赋》:“怳临风以浩唱,折琼茅而延佇。”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浩唱扇低槐市月,缓声衫动石头风。”

【羲皇】即伏羲氏。《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厥有云者,上罔显於羲皇。”李善注:“,伏羲为三皇,故曰羲皇。”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遇屈宋。”

【言】〔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